第190章 《飞驰救援》上映:雄起(第6/8页)

等这位女孩坐下,主持人笑着说:“感觉今天到场的观众都很专业啊,现场抒发的情感丰富又浓郁。我很好奇你们难道没有什么想问问演员老师们吗?”

他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举手。主持人认出这人是提前安排的“内鬼”,马上把他喊起来。

这位影迷一开口也是配合着主持人问导演葛安淮,“葛导您好。《飞驰救援》当初拍摄的时候我关注过,好像是10月秋天天冷了才开机。虽然从现在来看,电影的画面效果很好,但是我还是想问,为什么一部夏天的电影您要留到冬天拍呢?”

葛安淮说:“我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我们最后的那场火是实景拍摄。虽说当时是在滇省无人区在专业人士的监督下烧的火,拍那段镜头的时候我们还特意测了空气湿度,但还是怕太干燥引发意外。所以把夏天的戏挪到冬天拍,是我们的一个考量。或许有些观众会觉得不太成熟,但当时已经是全组能够配合好的最优解了。”

掌声后,主持人又邀请了几位真实观众,然后结束了这一个环节,开始请媒体和影评人提问。

第一个起身的记者将目光放在了余寻光身上。

“余老师的山城话特别正宗,是提前学好的吗?”

葛安淮帮余寻光抢答,“那当然咯,余老师可是出名的语言大师。”

余寻光瞟了他一眼,内涵“警告”。

葛安淮压下嘴角,歪头。

他们两个主动刷宝,让一众媒体轻笑。

余寻光也笑,然后回答:“是,我接触山城方言有些年了,不是突然就学好的。”

记者又望着朱思荃说:“朱老师的带着粤省口音的妻子简直是神来之笔,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拓展杜鹃和戴亮的爱情故事。”

朱思荃没有居功,“这个细节是我当时和余老师一同商定的,余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记者点头,继续温和发言:“我觉得《飞驰救援》剧组的氛围特别好,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因为曾经有过缘分和默契,就能把一部体现人文的电影拍得特别接地气。影片的前半个小时其实是没什么高潮的,但我也能看得入迷,我想,这就是导演的叙述功底,和演员能够让人「信以为真」的演技。”

给了一通夸夸,这位记者坐下。

接下来起身的记者也很友好。他问朱思荃道:“朱老师,请问这次和余老师再合作感觉怎么样?”

朱思荃说:“非常好啊。大家都知道嘛,因为我跟余先生在几年前就很熟了,然后,当时他有帮我很多的嘛,现在我们两个的关系和当时来说差不多的。”

记者笑着问:“两个人很有CP感。有没有考虑过三搭啊?”

朱思荃脑子灵活,马上去看导演和制片,还有台下,“这里就要看各位制片方和观众们咯。我来推荐一下自己,我叫朱思荃,有丰富的给余老师做妻子的经验。以后有这种角色可以联系我,我什么类型的老婆都可以当得住,我相信余先生也能接得住的。”

余寻光在旁边无奈得只能笑。

下一个起身的撰稿人点了余寻光的名:“请问余老师,拍完整部电影给您留下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余寻光不假思索地说:“平凡的伟大。”

他知道媒体需要素材,便展开道:“不论是戴亮,还是车行,还是各种在电影亦或是现实中参与了山火救援的人,都是生活在山城的普通人。他们为了一个质朴的理由,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那是一股特别强大力量,甚至足以对我的精神层面进行引导。在前些年的《密信》中我就有过类似的感悟。我有一段时间觉得,其实世上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最伟大的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只是为了守护好自己普通的幸福与生活。我到现在,也在努力学习着做一个有力量的普通人。”

撰稿人听完后眼睛都变亮了,他显然非常满意这个回答,点头坐下。

这天的首映礼开到了中午12点,从后续业内人士在各大平台发出的文稿来看,可以说是相对成功的。

这种信号传达给院线,部分影院开始修改计划,增加《飞驰救援》的排片。

到7月12号,电影公映,正式接受全国观众的检验。

或许是受到今年春节档《盛阳之下》的启发,《飞驰救援》的路演也安排得很满。公映当天在山城跑路演,由于港城团队的参与,后期还安排了港城的宣传。余寻光其他地区的路演可以适当休息,港城地区的他是绝对不能翘。不说那么明里暗里的关系,现在《盛阳之下》还在港城热映呢。

故而也要准备上。

和首映礼取得的反应一样,网上的观众对《飞驰救援》一致好评。能够来看这部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被各种大数据科普过山城山火的事。现在这么一部写实的、完整的电影放到你面前,不少观众都说看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