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遇事不决,求助玄学(第2/3页)

他手中一杆大枪合着强猛绝伦的马匹冲力,呼啸突刺,前方一名金军将领抵挡不及,直接被一枪刺穿胸膛,又把人推下马去。

四周交战的金军兵将,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沛然难御,森寒凌厉的霸道杀意,无不心中凛凛。

但是,他旁边可就是杨沅。

杨沅已经公开竖起了大旗,以此吸引最多的敌人,为其他义军制造机会。

完颜亮的圣旨早就传遍了整个金国,人人都知道,这杨沅浑身是宝。

哪怕砍下他一根手指呢,说不定也能换个猛安或者谋克的官职。

所以虽然心生畏惧,但强大的诱惑驱使着他们,仍然不肯退却,而是舍生忘死的嘶吼咆哮着冲上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战阵之上,对于军功的渴望,压制住了他们心中的恐惧。

双方这一场鏖战,持续了近一个时辰。

双方皆精疲力尽之时,杨沅这边才脱离战场,他们又成功地向前突进了三十余里。

而之前各自守望的金军,至此也终于确认:这一次宋军不是在游击作战,他们似乎认准了方向,准备拼死一搏了。

于是,各路金军开始纷纷闻声而动,像是一群嗅到了血腥味的蚂蟥,向前杨沅兵马的所在,蜂拥而来。

杨沅率部突进,受伤的、掉队的,此时是全然顾及不了了。

如果是已经战死的也就罢了,可是眼见那胯下坐骑力尽软倒,只能下马步战的袍泽,看到那受了伤,拄着长枪一瘸一拐的战友,他们却不能救、不能管,只能狠下心肠弃之而去。

那种愧疚和不忍,便化作了杨沅胸中越来越炽烈的怒意和杀气。

杨沅咬紧了牙关,在心底里暗暗发誓,只要我成功回返,这个公道,我一定要替他们讨回来!

年关将近,其他地方不管多么穷苦的百姓,心中多少总是多了几分过年的喜悦。

而海州郊外,却是一片萧杀。

践踏成泥的雪原,既看不出雪色,也看不出血迹了。

偏是那泥泞的雪泥,叫人更能感受出那大战的残酷和激烈。

海州,赣榆县。

杨沅的兵马,在此短暂休息了一下,就地索取食物,喂养马匹,包扎伤口。

杨沅计划稍做喘息,便继续往前,冲向淮安,然后杀向盐渎。

杨沅相信,到时候泰州方面的宋军一定会出兵接应。

大宋朝堂上虽然脏污恶臭,但杨沅相信这些边军不会坐视。

尤其是李显忠和邵宏渊这两位驻扎两淮、手握重兵的大将,与他自有一段香火情。

但是这时杨棠却已派遣南京路兵马副总管苏尔灿,率领八千名骑兵,截向淮安和盐渎一线。

这支生力军一旦到位,留给杨沅的迂回空间就完全没有了。

想要以一支疲兵,在这样的阵势下突围,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到时候,这里就是杨沅的“垓下”。

但是,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永远都不是居于中军的一员大将的专利。

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微末之力,也能成为扭转一场战争的关键。

杨沅在兵马稍作休整,然后继续南下的时候,一个派出在侧翼的斥候兵有了重大发现。

这一带都是丘陵河谷地形,很少见平坦无垠的大平原,河道更是众多。

因此,大队骑兵通过,是很难有一条笔直大道供他们行走的。

各种迂回环绕,是不可避免的事。

而苏尔灿率八千骑兵斜刺里穿插向杨沅前方,试图在淮安和盐渎之间拦住义军,逼其决战,也需要各种迂回环绕以赶往目的地。

而这名派遣在侧翼的斥候兵,就发现了被践踏成黑泥的一片凌乱的雪原。

就算一名普通的士兵,据此也能判断,这些全都朝向一个方向的凌乱的马蹄印,是一支至少五千人的骑兵队伍通过的痕迹。

更何况是这样眼力不凡的斥候兵。

一俟有所发现,这三名一队的斥候兵,立即通知两个队友断后,自己马不停蹄,飞奔追赶杨沅的大队。

杨沅获悉消息,只惊出一身冷汗。

他们兵困马乏,前路金军可是以逸待劳。

如果这时再有一支精骑穿插过来,他们一头扎进去,可真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发现那支骑兵通过的痕迹是西侧,杨沅无暇停下来多想,立即命令调转方向,向东而行。

现在无暇多想,只能离敌军的包围圈越远越好。

“往东去,正前方是射阳镇,偏北方向是山阳镇。”

杨寿的这支骑兵,在两淮地区转悠了很久了,把这一带的情况摸的很清楚。

所以,他们一路行军,杨寿便带了一个熟悉地形的小校向杨沅介绍情况。

“这一片区域,唐朝时候还是一片海水,后来泥沙淤积,地势渐高,就成了一大片盐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