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前路(第2/3页)

赵宋这张虎皮,现在还得披着。

他们担心的就是杨沅没有野心,万一脑残,搞个功成身退什么的,你这不是把兄弟们扔进坑里了么?

此时一听,杨沅竟有废立天子之意,那他就不可能功成身退了。

退,就是死。

众人顿时目光灼灼,盯着杨沅。

杨沅道:“新帝立谁,此时还不能确定。本王正与两宫商议。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晋王尚未醒来。

不过,我能确定的是,我杨沅,不会功成身退。

诸位的付出,也不会没有回报。”

杨沅扫了众人一眼:“昨夜你我才刚刚清了君侧,今天当然还没什么结果。

不过,明天也未必有什么结果。

诸位耐心些,有些事还是需要一个体面的过程的。懂了么?”

众人听了好一阵兴奋。

吴挺终于也忍不住,开口问道:“不知大王可有相对明确的想法,末将等……”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道:“末将等,心里先有个底儿,也就不会牵肠挂肚了。”

杨沅道:“三衙禁军,是必须要拿在手里的。

殿帅、步帅、马帅,都必须是咱们的人。”

签押房里一片寂静。

“枢密院、兵部、政事堂,吏部,也必须要有咱们的人!”

吴挺听到这里,双手不由得抓紧了椅子扶手。

“三不朝”,你已经有了。

“封大国”,你也已经有了,你都异姓亲王了!

大哥,要不你直接上“九锡”得了。

权臣篡位三件套,“封大国”、“赐九锡”、“三不朝”,咱一样也不能少。

古来权臣上位,还真就是这么三步起跳。

而且,哪怕所有人都知道,当一位大臣走完这三个步骤,唯的一结果只能是称帝。

后世篡位的权臣,也依旧在重复这三件套。

原因是,你不做,大家也知道你要当皇帝了,这种事怎么可能瞒得住。

而且,就需要这样三个环节,让天下人有一个适应过程。

这就像是“三辞三让”一样,谁都知道,那不是真的在辞让,但必须得走这么一个步骤。

“篡位三件套”,其实也是这样的一套明牌。

吴挺看了看,可惜,没找到他的心腹之人。

除了他,在场这些将领,全是跟着杨沅从金国杀回来的。

没有嘴替,那只好自己上了。

吴挺起身拱手,肃然道:“大王是挽大厦之将倾,扶狂澜于既倒的国之功臣。

末将以为,大王‘加九锡’,也完全使得。

末将愿上书朝廷,请为大王‘赐九锡’。”

杨沅吓了一跳。

上一个被人请求赐九锡的是秦桧,他要是这么干了,鹅王听了会怎么想?

杨沅把脸色一沉,厉声道:“此事,提也不要提,想也不要想。”

吴挺还要再说,对面辛弃疾急急向他递了个眼色。

吴挺顿时清醒过来,不错,有点操之过急了。

眼下,“清君侧”、天子逊位,已经足以震惊天下了。

此时给燕王加九锡,这不是昭然若揭了么?

只要三衙禁军在手,吏部、枢密院、兵部、政事堂把握在自己人手上,给燕王加件袍子,那不是早晚的事儿。

想到这里,吴挺马上从善如流。

反正,首倡者是我。

这份功劳,谁也抢不走了。

杨沅道:“好啦,本王把该透的底儿,都透露给你们了,这回安心了吧?”

见吴挺、辛弃疾等人露出安心的笑容,杨沅摆摆手道:“如今,你们还要辛苦一些,牢牢守好自己的位置,以免变生不测。”

众将领立刻爽快地起身,纷纷向杨沅抱拳施礼。

辛弃疾说话很艺术:“大王放心,末将等定看护好这江山社稷,断不容它有失!”

政事堂里,魏良臣、陈俊卿、陈康伯此时刚刚准备下值回府。

结果就看到一群武将,呼啦啦地冲进了杨沅的签押房。

陈俊卿和陈康伯见状,脚下一转,便从准备往外走,去了魏良臣的签押房。

三人站在窗口,远远看着杨沅那边的动静,直到吴挺、辛弃疾等人兴高采烈地离开。

三位宰相一言不发,沉默地站在那里。

他们无从去分析杨沅此时的心态,也不需要。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太明白一个道理了。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很多人,是身不由己的。

陈俊卿沉默良久,道:“魏相公怎么看?”

魏良臣缓缓道:“老夫今年六十有七了,年迈体衰,早已不堪重任,已不只一次乞骸骨。

可眼下国家形势如此,说不得,也得撑着这老迈之躯,再干几年!”

老宰相这番话,态度已经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