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抚与征(第3/3页)
杨沅道:“当然有意义,找到病根儿,才能对症下药。不然,用错了药,本来就是重病,是药三分毒,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陈康伯微笑道:“那么,杨相公以为,凉山州之乱的病根儿是什么?”
陈康伯道:“自然是戎民土著,不服王道教化。野蛮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既然教化不得,便须武力镇压。”
杨沅摇头,淡然道:“难道不是朝廷失信于蕃戎在先?”
黄旭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朝廷治政,随机而变,难道曾经怎么样,便永远不得更易?”
杨沅道:“众所周知,西南荒凉,凉山州在大理诸州中,也是极尽荒凉之地。
凉山州归我大宋之后,是凉山十二部在绿湖筑城,在山上开矿,尽其青壮,建造起了绿城金铜矿山,源源不断,输出金铜,四川由此改变独用铁钱之历史。
如今刚刚见得收益,朝廷罔顾民意,将金铜矿山收归朝廷,这是什么恩呐?”
马重远听到这里,突然福至心灵,忙接上一句:“前日有报,川西地区地龙翻龙,摧毁居居上百间。这怕不是天象示警。”
杨沅瞥了他一眼,“孺子可教也!”
礼部尚书王慎之眉头一皱,沉声道:“马相公不要危言耸听,你我皆圣人门徒,岂可轻言鬼神之事。”
马重远现在是参知政事,官位比王慎之高,可是被他这么一说,也不禁讪讪然。
另一位盖章宰相陈维清坐不住了,马上轻笑一声,阴阳怪气地道:“王尚书所言有理,讨论国事嘛,何必假借鬼神天意呢。
可这天恩,却是户部黄侍郎先提出来的呢。”
杨沅不等王慎之再发难,便截口道:“好啊,咱们不谈鬼神,还是谈谈人吧。
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仇寇。如果朝廷不能膏泽下于民,反而盘剥利用,那么凉山十二部今日所为,不正是视君如仇寇之表现吗?”
陈康伯直截了当地道:“所以,杨相公是不赞成出兵了?”
杨沅道:“杨某不赞成自去年以来,对凉山之政策罢了,这是一切因由的根源!”
一时间,众宰执的辩论便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这边讲出兵就是以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黩武之举。
那边就讲绥靖让步,遗患无穷,西夏路与天水城,必有人有样学样。
这边讲出兵就是劳师糜饷、启衅邀功。
那边就讲姑息就是纵容,余孽不除,始患后来。
六部尚书也各有站队。
赵惇刚刚登基,哪见过这种场面,他有心倾向于杨沅,奈何宰执与六部中,赞成出兵之声浪甚高。
而且,赵惇自己心中其实也是跃跃欲试。
如果出兵了,打赢了,那也会提升他的威望不是?
当日的御前会议,最终并未得出一个结果。
会议一散,众臣各自散去,自然而然便形成以杨沅为中心,和以二陈一张为核心的两伙。
二陈一张这边,黄旭神情亢奋地道:“疆场之役,涉于庙算疆臣。军事之成败,必引发政治之清算。
杨沅之威望,便源于南征北讨之战事。此番出兵之主动,务必操之我手,如此便能掌握主动,步步为营,步步为赢!”
杨沅这边,钱端礼走在杨沅身侧,不解地道:“杨相公,凉山十二部凶悍,护矿兵不堪一击。
他们既坚持用兵,何不由他们去?
一旦损兵折将,清算其罪,岂不更加名正言顺?”
杨沅忧心忡忡地道:“道理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是……我一檄可定之事,非得劳师糜饷,牺牲许多性命,纵然于我一人之仕途大有益处,我心何安呢?”
盖章宰相陈维清和马重远听了,立即抚掌叹息,对杨沅之高风亮节大加赞赏。
只是马屁终究只是马屁,于事无补。
户部黄侍郎离开勤政殿,先去政事堂和几位宰执又密议了很久,这才回了户部签押房。
出兵,是逐渐掌握兵权的关键,更是打击杨沅威望的关键。
毕竟,凉山州是在杨沅手中收过来的,也是杨沅一手设计了凉山州金铜矿的经营模式。
通过用兵,重新收复乱起来的凉山州,并按照朝廷制度重新规划,就意味着杨沅政治的彻底破产。
可是,杨沅居然不肯用兵,他在宰执队伍中的同党虽然还不多,却仍能左右局势,这让宰执们更加忌惮。
所以,这兵,是非发不可的。
而现在,达成这一任务的操盘手,就是他了。
黄侍郎苦思良久,终于找到了突破方向,他的唇边不禁慢慢浮起一抹诡谲的笑意。
杨沅啊杨沅,我如此出招,你又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