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过了几天,徐梦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个招牌,上面的大字上写着“燕文英语补习”。

下面写的字就可多了,简单介绍了下冯燕文的学历,资历……

为了征用这里做学校,还要用到门脸上的围墙,家里也经常会有人过来,冯燕文跟刘进商量了一下,以后但凡是上门来补习的,每个月抽百分之五的收入,给他做房子的租金。

刘进也很大方,甚至表示如果有需要,他们住的那间房的客厅,也可以给冯燕文用。

既然得到了东西,肯定要付出一些东西,冯燕文没有推辞,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现在是用不着,但万一以后能用的上呢?

牌子一立起来,顿时就像那么一回事了,以前住在这里的都知道这两母女是租客,但没真正了解过,现在招牌都竖在门口了,难免会有人来打听,一问之下才知道这里的住户办了个英语补习班。

补习班,在九十年代的京市来说,也不是什么新奇的玩意儿了。

但冯燕文居然是个英语老师,这点让人意外,不少人来打听,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付费补习的习惯,有些人甚至带着自己家小孩过来,塞给冯燕文两只鸡蛋,让她“教教孩子”。

冯燕文哭笑不得,但有了团团这个好的开始,她又另外接了几个零散的家教工作,倒是把收入稳定下来了。

算上学校给的基本生活补贴,再加上这几笔补习费用,月收入大概在三百多。

比卖地图轻松,也比卖地图挣的多,同时也开启了冯燕文的新思路,她干脆就做家教好了。

可以上门补习,也可以接受孩子过来补习。

但这些收入,离自己买个房子还是很远,只是够母女两个稳定的生活而已。

冯燕文也太想要个自己的房子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是有个家。

看着账本,她又觉得,离挣大钱买房子的目标还很远。

突然又笑了,冯燕文也弄不懂自己,为什么突然就这么大野心了?

到开学前夕,母女两个总算是达到了“有了钱”也“得了闲”。

很快就到了开学的时间,除了学费,冯燕文另外给了徐梦一百块钱:“这些钱你拿着,该买什么东西你就买。”

徐梦看着这一沓钞票,不安的摆摆手:“这也太多了。”

冯燕文推了推:“不多,你以后少吃丙餐。”

学校有统一购买的饭票,饭是按“两”卖,价格很便宜,菜徐梦一向也只吃最便宜的丙餐,一张黄色的饭票两毛钱,都是些时令青菜,没什么油水的一大勺,自然不会多好吃,但对于徐梦来说,能吃饱就行了。

以前家里一个月才给她二十块钱,老太太还要嫌她吃的多。

“我看好多人都订了牛奶,我也给定了牛奶,刘进听说了说是要跟咱们分一半,价格不贵的,以后早上你多喝点牛奶,另外你们是不是要提神,要喝点咖啡什么的,这些我也不是很懂,你需要买什么不要不跟我说,妈妈现在也是有固定收入的人了。”

这个话题还是几个小屁孩提起的,牛奶不耐放,一般人定一瓶子,都是要跟人分着喝的,现在刘进也有钱了,不用像往常那样抠搜着过日子,就找冯燕文合伙定牛奶。

冯燕文一合计,每天一瓶牛奶她不舍得,但半瓶的价钱她还是处的起,于是豪气的应了下来。

张明卿那里开了个张,钱很快就给了一个月的。

团团的这个情况很复杂,也是个很好的案例,别看一天就两个小时,还要备课,甚至出题,冯燕文每天至少要多花一个小时在备课上来。

这样看,家教要做好也是不容易的。

这钱比起收入高的自然不值得一提,但养活母女两个没太大的问题,再加上之前有那么一笔存款,这一年冯燕文不打算当个守财奴,能收支平衡,那些存款不动她就很满足了。

看着别的孩子买这买那的,冯燕文一阵阵心酸,这孩子从小就这样,想吃什么也不好跟人说,在徐家那样的环境下,吃东西都是有罪的,她连饿了都能憋着。

再说了,做家教这个事情,还是徐梦搭的桥。

徐梦手里虚虚的握着这些钱,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

冯燕文又掏出来个小本本:“这个你送给韩凌凌吧,是我手抄的,希望对她有用,这些日子以来你都去人家里复习,也打扰到了人家的,对了你复习的怎么样了?”

徐梦很有信心的点了点头。

因为更加专注,这次复习的情况比以前还要好,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重生了的关系,她的理解力比以前也要好一些。

也就是说脑子继承了十七岁时的灵活脑子,但理解力却是经历过一世的人,有些题目她做起来,简直是信手拈来,不说立马成为学神吧,跟以前相比,成绩肯定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