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贺府后巷是京城最普遍的小巷, 从巷子口进入一路往西是挤挤挨挨的小院子,一间院子不过三五间房,通常会在院子西面盖一个厨房东面再加个库房。

要是家里人口多, 那可不得了, 顺着正房的墙开始就地修三面墙, 一间小屋子就成了。

后巷贺家的院子比旁的人家都好, 前后院子加起来有十几间房,周围人都知道他们家有一门贵亲戚, 前街的侯府与他们家是同宗。

识文断字的人惯来受人景仰, 何况贺铭昌这样的书香门第出身, 后巷也不全是穷苦人家, 还是有些富裕人家的, 都是京城的坐地户, 院子都是祖上传下来的。

贺铭昌这个人不讨人喜欢,他总是仰着鼻孔看人。

后巷的其他人家他都不屑交往,殊不知人家其他人背后也瞧不上他。

朴实人家勤恳能干,攒下银子轻易也不敢花,一代代的积攒下去家里才有起来的机会,这样的人家自然不爱和贺铭昌这种眼睛长到天上去的人交往。

说来就是贺铭昌处境尴尬, 家底比周围人家强, 但又强不到离开这一层级,搬家到其他位置还能好些。

最适合的就是小官之家附近,家底差不多,彼此能相处的来。

但贺铭昌偏不, 他还瞧不上人家小官的出身,不过是不入流的小官,哪里值得他低下高傲的头。

贺铭昌的夫人宋氏倒是个好性儿的人, 同邻居家的媳妇婶子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家在京郊还有十亩地,紧靠着贺云昭家的庄子,借着这点光收成不错又免了小吏的骚扰。

宋氏脾气好,人也勤快,她带着女儿们做了不少针线活来补贴家用。

贺铭昌是个眼高手低的又极其重男,他对家里儿子那是恨不得抽血补贴,但对女儿则是动辄斥骂,还要嫌弃她们在家吃白饭。

但明明他的女儿们七八岁的年纪就会做针线补贴家用了,可比那几个儿子有用多了。

宋氏心里难受的很,但她出身平平,本事也平平,远也没到能改变自己与女儿处境的地步,只能是安慰女儿叫她们不要记恨亲爹。

她这样的母亲唯一能帮女儿指的路就是给谋划一门好婚事。

贺玉书是家里的老三,七八岁上就能熟练的做一双鞋子出来,小姑娘十分勤快。

眼前唯一的道路就是前街的侯府,那是贺玉书唯一的机会。

贺玉书听着母亲的教导,心中且羞且愧,她最恨父亲那样的人,如今却也要同父亲一样的做派到侯府去打秋风。

小姑娘心里羞耻的很,但她更明白那是唯一的机会。

贺云昭在外事情越来越多,自然没时间同贺锦墨玩,贺锦墨无聊久了偶尔也是会叫贺玉书过来说说话。

一开始还有些顾虑,但是年节时过来给老太太请安的贺玉书实在是乖巧,接糕点时手一伸出来就能瞧见手上不少茧子,都是用锥子纳鞋底时留下的。

贺锦墨心一软就给了两次东西,还问过贺云昭的想法。

贺云昭只回了两个字,随便。

她对堂妹表妹都没什么想法,反正二姐也需要有人陪着玩,何况人家小姑娘知道为自己打算也挺好的。

要是贺玉书是那种想要为自己父兄谋好处的姑娘,那贺云昭都不会允许这样的同贺锦墨玩。

贺铭昌此人前倨后恭的,有依仗的时候频频摆长辈架子,她长大了些不吃这一套后,老家伙老实许多,而堂兄贺云旭那更是‘上进’,还成了高官的乘龙快婿。

过了几年后,贺云昭还找人打听了一下是怎么回事。

嗯,赘了。

贺云旭那等人都为自己打算,一门心思的往上找呢,贺玉书这样勤快又聪明的姑娘想嫁个富贵人家不是理所应当嘛。

何况贺玉书足够的贴心,光是这一年中就给贺家每个人做了两双鞋子,那可是十双鞋子,鞋底都是她一层一层的纳上去的。

眨眼间,贺玉书的地位一路飙升,作为贺云昭还未成婚的有些联系的堂妹,贺玉书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有些人家也跑到了后巷提亲,其中不乏官宦人家,或许在侯府看来那不算什么富贵人家,但对贺玉书来说已经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人家。

贺铭昌更是激动的要立刻答应下来,巴不得将女儿立刻嫁出去,但贺玉书却不从,只道是要去找伯母商量,她甚至因此被贺铭昌打了一耳光。

贺玉书还是很坚持,靠着没有血缘的堂哥得到了官宦人家的看中,无论如何都要去问一问意见。

仗了人家的势得了好处却不知会人一声,哪个好人家会这样行事。

何况她很清楚,这些人家不过是想要娶了她同太子殿下有联系,可她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她同堂哥话都没说过几句,怎么可能有什么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