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不甘心
曹营内两人在说张绣等人的情况,张营内也有两人在说曹操等人。
张绣看着贾诩,脸上是有着不甘在的,又或者说,是有很明显的不甘与不忿在的。这份情绪倒不是针对于面前的人,而是针对投降这件事。
张绣:“文和先生,我们这般迅速降了,那曹孟德定然看轻,待到去了许昌,又该是如何光景!”
虽然投降的事情是他自己点了头的,但总免不了要不安,不是谁都有吕布那个“大心脏”的。
说话间,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手始终放在腰间佩剑的剑柄之上,似乎但凡贾诩说上句“那我们就不降了”,他分分钟就能拔剑冲出去。
贾诩倒是没有张绣那么多外露的情绪:“我亦知将军不甘,然而将军善兵,曹孟德却犹有胜之,且军中兵将心有所向,形式如此,何能强逆之。”
是的,这场投降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兵将心有所向。
这件事追溯一下源头,其实张济要负很大的责任。
事实上别说兵将,当初张济自己都后悔了,他当时选择反复,是以交换人质为名求心安而不得,觉得与其被董承这个外戚排挤,被朝中众臣揪着过去那点事情不放,倒不如跟李傕郭汜合作将陛下带回长安,让一切回归原来的样子。
哪怕当时没能带回陛下,可如果对方那里错乱繁杂,自己这边逃出旋涡,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对方那边随着曹操的到来,迅速恢复了秩序。
反观自己这边,陛下没得来不说,自己跟董承拼了半天,损兵折将,一无所获。最后一走了之,倒是让曹操捡了便宜。
有那么一瞬间,他对于曹操的厌恶甚至远远超过了对董承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是黄雀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是螳螂,我的天,这太恶心人了,至于蝉,抱歉,这种食物链最底层的存在没有发言权。
当初在许昌附近徘徊,也是想着看看有没有机会重新回到权力中心。
跟着天子的日子多好啊,官职是蹭蹭长的,封侯是分分钟有的,简直李广的梦想轻易实现。
就算回不去,至少对接一下,别以一个乱臣贼子的名头在外面晃啊。
可惜曹操显然并不准备在自己还没有彻底掌握一切的情况下,接纳这样一支军队的进入。
在攻打刘表中箭被抬回来后,临死前张济虽然明面上只说后事如何安排,但他心里一直都在念叨自己如何错过了一个亿。
事实上这种想法绝非只有张济一人拥有,当初他们名义上是天子的兵,名也有、利也有,面子也有,实际也有。
现在倒好,一群人窝在一个杀了他们将军的人施舍的城里面,还要面对别人“奉诏讨逆”。
抛开张济的死不谈,刘表虽然也姓刘,但能跟陛下相比吗,前途瞬间从个大汉缩水到一州,甚至一郡。
现在曹操再次率兵攻来,考虑到张济带兵的时候对方打败了他们一次,现在张绣带兵对方又打败了他们一次。有一说一,大家的对抗情绪都不强烈,反而想要通过投靠对方重新回到天子阵营的念头愈演愈烈。
毕竟向内打不过刘表,向外打不过曹操,继续下去还有什么可继续的。
只要曹司空不准备像当年的王允那般搞大清洗,大家对于投降还都挺接受良好的。
虽然这种情绪还没有化作语言表现在明面上,但贾诩可不是那种事情发展到最后了才后知后觉的迟钝症患者,他相当敏锐的洞察到了那份隐藏在沉默之下的暗流涌动,当机立断便找到了张绣。
有些事情你自己不主动,可能就是别人拿着你的命去主动了。
张将军,你也不想当丁原吧?
张绣虽然不甘心,好在还算是听劝。
可虽然听劝了,却不妨碍他依旧不甘心。
其实要让贾诩说的话,这事倒也并非全无转机,陆伯安的《项羽论》写的多好啊。
它可以是在说项羽,可以暗指何进、董卓、王允,又为何不能加上一个曹操呢?
贾诩只道:“将军也不必着急,曹司空会如何对待,不仅将军在意,军中上下无不关注。”
“我等并非败无可败遂无奈投降,而是为了却已故平阳侯遗愿,秉忠君爱国之大义,他若轻慢相待,岂非寒忠臣义士之心。”
况且他们跟损兵折将到所剩无几的董承不同,他们手里还是有兵将在的,这制衡之道如何容一人专美于前,到时到了许昌,说不定还能与曹操成昔日李郭之势。
不过这话贾诩并未说出口,毕竟这不符合谋己人士的一贯作风。
而且有一说一,虽然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但真的不是贾诩看轻张绣,而是对方在这方面未必能是曹操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