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仅此而已(第2/3页)
曹操上来就先是一个诚恳认错:“儿一时误时,劳父亲久等了。”
他认得诚诚恳恳,而曹嵩看到曹操终于回来了,拿着《孝经》说了句《礼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你这个为人子的,倒是会让人等。”
“也不知是真的误时,还是我劳驾不动司空前来见上一面。”
曹操自然是口称“不敢”,可曹嵩还能不了解他这个儿子吗,曹操从小就是个“小杖不会受,大杖赶紧走”的性子,虽然也不能说不孝顺,但孝顺的非常机灵,主意也大得很。
但现在看看,这可能就是有出息的孩子自然有别于庸才的机灵吧,我儿打小就是个聪明孩子,曹嵩再心里肯定地想到。
不过他今天将对方找来可不是要夸他的,也并非准备跟对方谈论孝不孝顺的问题,这年头但凡不是想要毁了孩子,很多东西都是压在自己家里的。
不孝如陆乔那样的,在亲爹跟亲儿子的包装之下,现在都是大汉孝顺界的著名代表。
曹操知道自家亲爹因为在变故发生之前就远离了官场,身上不免还带着那股子老派官员作风——犹豫不定、磨磨蹭蹭、故弄玄虚、有话不直说。
他也做好了要先听对方长篇大论的准备,却不想今日对方竟然颇为直白:“孟德不是一直不明白我为何对那陆伯安怀有偏见吗?”
其实倒也不能说完全不明白,曹操之前猜测对方是跟其他人一样,有点羡慕嫉妒恨作祟,但现在听亲爹这话的意思,似乎事情并不仅是如此。
曹操:“儿确有此疑,望父不吝赐教。”
曹嵩:“先帝待那陆伯安如何你也是知晓的,我之前为太尉时,有一次前去与陛下说黄巾情况,正巧遇上他们在拿着皇陵舆图说身后之事。”
“我儿,你可知那陆伯安可是已然与先帝说好,他死后是要葬入文陵的。你既然心有大志,如何将这等定姓之臣带于身侧、多有信任。”
不是死后殉葬的那种葬,而是如霍光等人那般死后陪葬入皇陵之中的葬。
这年头,大家讲究的都是一个事死如事生,这种连自己死后要埋在哪里都给定下来的情况,已经足够说明很多事情了。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陆离是灵帝纵情人生中难得的纯情,但曹嵩认为他俩分明有染!
曹嵩说这话的语气,好似自己发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可实际上这事陆离都习以为常了,宦官也几乎人人都有所知晓,只是他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受损,对外隐瞒了消息,这才让曹嵩搞出了这种在知情人看来有点知道点小事就咋呼的阵仗。
说来曹嵩这人在身份方面也是有些尴尬在身上的,作为官宦之后,曹操这种隔着一辈的都不免被蛐蛐,更不用说他这个宦官养子了。
因为这个身份,他被士人隐隐排斥。
又因为曹腾跟张让他们不是一路的,曹嵩本人又不是宦官,他也没有特别被官宦集体所接纳,在曹操棒杀了蹇硕的叔父之后,那就更是如此了。
这就导致了这种十常侍早已知晓的事情,他无意间撞上了,还以为自己撞破了什么天大的秘密。
不过在宦官被几乎清洗了个干净后,他倒也真的算是为数不多的知情人了。
事实上对于陆离陪葬帝陵这事,曹操在惊讶一瞬之后立刻就平静了,这确实是当初陆离能够从先帝那里得到的待遇,不过这是到底没有明文定下,最后到底跟谁葬在一起还说不定呢。
毕竟有些人已经死了,有些人可还活着呢。
实际上,曹嵩的这番话里面更让曹操震惊的,是曹嵩所说的“心有大志”。
总感觉亲爹说的大志,跟自己现在真切有的大志,恐怕不是同一个大志。
哪怕震惊,曹操也不曾失态:“父亲此言何意?”
曹嵩觉得自己可以解曹操的反问,“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谨慎一点确实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对着亲爹就没有必要这样了吧。
曹嵩:“孟德难道当真不懂吗,当年秦失其鹿,高祖应运而出,成就汉室江山,如今天下再乱,袁公路不过有一玉石,便敢称帝,我儿难不成便甘于为人之下吗?”
曹操:……
曹操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真的有好多隐藏的激进派啊,亲爹,你还记得当初我要募兵讨伐董卓的时候,你一个子都吝啬于给我时的谨慎模样吗,现在的你好让人陌生啊。
他倒也不会洗白说自己是个毫无野心的大汉忠臣,这话身边的自己人听了都未必相信。
但实话实说,曹操如今的野心,还停留在霍光阶段,可是他亲爹好像已经快进到王莽阶段了。
也就是曹嵩不知道曹操在想什么,不然高低得强调一下:什么王莽啊,晦不晦气,我说的明明是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