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舆论分析(第2/3页)

看完了陆离的文章,袁绍倒是没有生气,毕竟当年对方都直接指着他的鼻子骂过,现在不过是将当年那些话写了出来,而且写的可比当年骂的委婉多了,这有什么可生气的。

众人看着袁绍抓起文书扔在地上,个人都红温了,可偏偏对方还觉得自己压根没有生气,只能说明公你开心就好。

不过别管是真生气还是真的不生气,袁绍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澄清!

这事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不能干,不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就说人家都没有指名道姓,你巴巴的跑出去澄清,这跟不打自招的直接认罪有什么区别。

求问,自家这边搞舆论战,没有把敌人搞进去,反而把我们家老大给搞进去,怎么办?

对于这种事情大家自然是劝说不能这么干,劝得各有各的道,但大方向上都是非常一致的——不行。

知道他们家明公不善于决断,所以对于这种事情大家就给一个答案,这样对方总不会为难了吧。

决断倒确实是不用为难了,但袁绍更加生气了,他觉得这群人就是刀没砍到自己身上不觉得疼,败坏的是自己的名声,他们当然不觉得有问题。

袁绍这里的人是真的很多,聪明的也确实占据了绝大多数。

但有的人是聪明的看出了这件事情的利弊,所以有志一同的认为不能做澄清的事情,将自己越抹越黑、主动认罪。

可也有的人聪明的看出了袁绍的心意,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是正确的事情就必然是真正正确的。换言之,有些事情比起做的正确,更重要的是做到某些人的心坎里,哪怕后者可能没有那么正确。

这种事情把握好度量,可能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但底线一旦掌握不好,那就直接是佞幸了。

谁都知道佞幸惹人唾骂,但这样的人从未消失,自然是有其道在的。

袁绍曾经无比痛恨那些宦官,心里未必不跟着恨宠信宦官的天子,为此他甚至不惜“委身”于屠户,只求剿灭奸佞,还天下士人一个朗朗乾坤。

可现在,他听到那些明明没有那么正确,但确实顺着他想法的话,却不觉得有任何不对,只觉得正合他意。

好听、爱听、多听,这才是我应该听的东西。

袁绍现在连个对自己有好处,只是可能名义上压在自己上面的天子都不愿意容忍,其实就已经很能看出心态了。

他手下确实不缺聪明人,但聪明人也不免一叶障目,以老眼光看人。

能够走到今天,袁绍自身的卖相也是足够好看的,可不全都凭借着四世三公的家世。

眼看着袁绍这边一意孤行的要将舆论战真的打起来,原本祸水东引讨论正统的事情,被他这么一搞,直接成了双方近乎实名制的大撕逼。

曹操对此喜闻乐见,比起袁绍雄踞北方,解决了公孙瓒之后,几乎无敌手的情况。

曹操这边身处四战之地——四方都跟别的势力接壤。

陶谦算是比较好的解决了,但袁术打完,更南边还有一个孙策,张绣招降了,西边还有刘表在,北边的袁绍不提,跟他们双方都接壤的河内也有一个立场不明的张扬在那里杵着。

只从对方对吕布的关切来看,这似乎可以被定义为自己人,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嘛。

但问题在与吕布这个朋友,是一个非常反复的朋友。

况且陆离之前去往东郡的路上,也察觉到了张邈与张扬那边的不对劲,虽然随着曹操的凯旋,张邈也来到许都成了“京官”,但张扬所在的地位置实在是过于敏感与关键,不是能够含含糊糊可以糊弄过去的。

这势必是要摆明车马,好好看看对方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

陆离与贾诩负责跟袁绍那边搞舆论战,曹操带着人在跟张扬先礼后兵,宫中的刘协也不曾闲着。

他看着曹操征讨袁术带回来的战利品——传国玉玺。

说来也是可笑,此物刘协为皇子时在刘宏那里见过许多次,但是为天子后,还真的是第一次见。

当初他跟皇兄被宦官挟持出宫时,传国玉玺便不见了,后来还是董卓焚烧洛阳,孙坚带兵清的时候发现的。

可以说刘协当皇子、当陈留王的时候都见过,唯独当了天子后反而见不到了。

攻击他并非正统的说辞中,“未见传国玉玺反复失错之事,此天命不眷、不承”,别人可能单纯当论点来看,但刘协看到后真的是心里“咯噔”一声。

有些事情外人看来是段子,当事人看到的只有心酸。

大汉四百年,何曾见如自己这般的天子。

便是传国玉玺失而复得又能如何呢,这并非作为自己的战利品被自己从敌人手中夺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