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信与不信(第2/2页)

如果说之前的是一种带着讲道的软刀子逼人,如今的就是直接将刀子架在了对方身边人的脑袋上。

很简简单单的一个因果关系——只要陛下你动作,那这些人就死。

这话甚至都不是别人说的,而是陆离亲口告知刘协的,这放在他们之间,算是一种非常严重且直白难堪的撕破脸了。

对此,刘协感知到的背叛远胜曹操等人来说。

他尝试着给这件事情找原因,找到的原因是:“吴硕之事,非朕所指使。”

刘协觉得自己是真的倒霉,他父皇为天子时,都是别人帮他背锅,轮到自己了,反而是自己这个天子帮着臣子背锅,谁看了不说一句倒反天罡。

陆离一脸淡定,既不惊讶、也不怀疑:“臣知。”

刘协:“卫尉知晓,信否?”

陆离点头:“臣信。”

刘协看着他的反应,想要从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找出真正的情绪波动,无果之下道:“卫尉骗朕,卿分明是不相信的。”

陆离总结刘协这番话,得出的结论却与刘协恰恰相反:“是陛下不信臣。”

况且这种事情本就是不需要解释的,尤其是作为天子,更不应该解释这种事情。

当年刘宏难道不知晓宦官对陆离的那些动作吗,但在最开始,他从来不会阻止又或者怎样,他只需要静静地等待着最有能力的人厮杀过后站到他面前。

而哪怕后面两人君臣相得到世人艳羡,对方也不会对自己曾经的冷眼旁观解释什么,更不会为了他抛弃那些宦官。他是天子,他是庄家,他是裁判,他从来不是那个需要解释的人。

见过天子并与其进行过“友好会谈”后,陆离朝着宫外走去。

回府的路上,远远便见到属于尚书令的马车从一旁经过,两人都看到了对方,却没有停下交流的意思,朝着对方点了点头便各自离去了。

对于陆离摆明立场的站曹操,曹操阵营中有一部分人心里是带着点对方是不是在反装忠的担心,但荀彧就从来不担心这个,他甚至都不怎么意外对方没有选择天子。

非要说的话,这一波在荀彧这里算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当初陆乔为了跟荀氏划清界限,信中可没少说大逆不道之言,荀彧便是无意下的知情者之一,这份无意下的知情,对当时年纪不大的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那样的父亲,当真会教出一个心向汉室的儿子吗,荀彧对此打了一个问号。

他从来不喜欢先入为主、迁怒于人,但陆乔实在是太令人意外的那种奇特存在,给年纪还小的荀彧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曹操等人带兵出征后,也不知道是真的被陆离威胁到了,还是在等待这场战争的结果好见机行事,刘协那边也跟着安静了下来。

他安静了,陆离这边也能稍稍清闲些许。

当收到来自少府孔融的文会邀请时,陆离都不知道该说对方心大还是怎样,外面打着仗呢,你要开文会,认真的吗?

尸横遍野的背后从来不缺少歌舞升平,陆离在刘宏身边时就见识过,但他没想到孔融也有这个胆子搞这个,他哪里来的资本呢?

刘宏是天子,这么搞都搞得江山不稳,亲儿子如今皇位坐得窝窝囊囊、摇摇欲坠。

换成孔融,他是准备拿命来玩吗?

陆离没准备去,对方却专门上门来解释了这次的文会,说是要为朝廷寻找在野贤才。

这种事情陆离当年做侍中的时候做过,范围甚至是全国的,对方拿着这个说事,陆离只能说:“尚书令去我便去。”

他半点不遮掩自己不想揽事的意思,孔融都不由为对方的坦荡失语了一瞬。

知不知道什么叫做结党,知不知道什么叫做举荐拔擢之恩,知不知道什么叫做门人故吏,陆侍……卫尉,你怎么这么格格不入。

以前不是挺会的吗?!

邀请发到荀彧那里,面对寻找在野贤才这个由,对方倒是没有拒绝。

不说他本就在曹操那里一直干着人力资源的事情,曹操的招贤令一直不曾撤掉,如今对方不在许都,留守的荀彧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着曹操的态度,自然不能轻慢的对待有关人才的事情。

哪怕你参加一堆文会却找不到一个人才,那是他们素质不行,但你要是干脆不去,这所谓的招贤令就得让人打上一个问号了。

这边荀彧点了头,有言在先的陆离也不曾出尔反尔。

孔融这个少府做的如何先不说,办文会确实是办得像模像样的。

陆离一到,就在一众看向自己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份格外“热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