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袁绍的选择(第2/2页)
他这般情况搭配上如今的年纪,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搭配上身份,就不免有些不合时宜了。
一场秋猎结束,曹操明明没有做什么针对行为,却达到了一个比做了还要好的效果。
跟着一起去的人自然都见到了实际情况,但没有跟着去的人混杂着道听途说与主观论断,很多事情传着传着便不免变了味道。
陆离在听到曹操有意为难让天子出丑的相关消息后,真的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实话实说,他要不是当时在场的见证者之意,就从这个结果来看,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曹操怎么看怎么不清白。
不过不管刘协心中如何想,在此刻曹操的心中,天子依旧是他用来扯大义名分的金字招牌而非敌人。
而敌人是谁呢,自然是北方的袁绍。
不同于原定历史上十月结束战斗,这边很多事情的提前,对于后续一些事情也是产生了影响的。
他们这边因为秋收粮草得到了补充,袁绍那边也是一样的。
只是粮草或许能够从地里长出来,失去的士兵、士气,甚至是当权者的心气,却很难一并长出来。
袁绍心中的悔恨半点不比刘协的差,这份打击是直接展露出来的,在回到自家地盘后,不到半年的时间,袁绍看起来却好像老了好几岁一般。
比起刘协那瞬间射出的一箭,袁绍可以回忆的东西那就多了去了。
有些事情不回忆还好,一回忆便是成倍地悔恨。
他似乎能够在回忆中看到无数个能让自己走向成功的重要节点,而自己在那一个个节点中,无一例外的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是他的谋士们无能到给不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不,清醒的袁绍否定了这个答案。
不是他们给不出正确的选择,而是傲慢的他当时已经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
沮授当初拿着陆伯安的《项羽论》来劝他,他是半点听不进去,只愤怒于对方竟然拿自己与何进、董卓等人相比。
可如今再看,对方当初所言有何错处,他可不就是何进、董卓之流吗。
刘协在回忆失败的经历,袁绍也在回忆失败的经历,但是做着同样事情的袁绍在听说对方的遭遇之后,却不存在什么共情。
不过因为刘协,他倒是忍不住想起了被自己按照的何太后母子。
当初在意外找到他们后,除了给陆离的名声添砖加瓦了一番,被对方反向舆论攻击了一番,真要说派上了什么用场,那是并不存在的。
而对于这俩无用的母子,他也没做什么杀人的事情,只是给他们找了个院子,将他们养着而已,没有多么尊奉,却也不曾苛待。
现在想想,他们一群人在外面腥风血雨、尔虞我诈的,那俩人倒是岁月静好,一派从容。
如今对上曹操大败一场,袁绍在回忆的时候也没有只回忆战争,还回忆了一番更早一些的筹谋,比如说当初有人对自己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献策。
可现在想起来有什么用处呢,不说何太后母子早非人望所在,当年给他献策的沮授在被曹操俘虏后,因为不肯投降被曹操杀死了。
想到这个,袁绍心中更添了几份郁郁。
最早跟着他的那批人,沮授被曹操杀死了,许攸投靠曹操背叛了自己,田丰被自己杀死了,陆伯安早早就拒绝了自己……
诸多的回忆带来了夜里的辗转难眠,他也不是多么年轻的人,睡不好的疲态是遮掩不住的。
而郁结于心、夜难安眠带来的影响,并非仅仅是外在的疲态,还有内里的衰败。
之前曹操长子与吕布独女成亲的消息传来时,他便不免看向自己的几个儿子。
他固然还不曾到七老八十的年岁,却也不免考虑起身后之事。
长子能力倒是也还算可以,但袁绍最爱的却是长得好看,更像自己的三儿子,心中选定继承人时也不免有顺心之行。
至于中间的二儿子,他倒是有个在未来相当有名的老婆——甄姬,但是在亲爹这里确实是有点透明人的,反正袁绍考虑长子、考虑三子,就是没有考虑过中间这个儿子。
甚至袁绍底下的人站队,都没有几个站他的。
毕竟选择长子那是国赖长君,立子以长不以贤,选择三子,那是明公明晃晃的爱子,而袁熙这个二儿子是什么呢,他是不着前,不挨后的透明子。
袁绍的偏心在这一场失败之后,反而带着几分愈演愈烈之势。
如果说原先的喜欢带着几分颜控的偏心,如今的喜欢就是因为对方更像自己的爱屋及乌与补偿自我。
他像我,所以我更该选择他,因为像我这般的人是值得选择的。
所有人都在看我的笑话,但我不能让我自己成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