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心中惶惶(第2/2页)

只是如今孙权正在进攻江夏,万一曹操也跟过来,他们到时候怕是要腹背受敌的。

孙权与黄祖之间是一种杀父之仇,化解不了。

刘琦与曹操之间也算是一种杀父之仇,化解不了。

所以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与哪一方练手都不行,而到时候若是曹、孙联手,又当如何呢?

可不去江夏,其他地方不是对于刘表的忠诚度不够,就是战力不足,去了也是白去。

当然了,这是对于刘琦而言的,可若是加上刘备这边的兵力,找一可守之处,曹操那边非有十倍兵力,绝难轻易攻下。

可惜刘琦显然没有这个意向,而刘备这边要是跟刘琦分开,真找到了那样的城,怕是要先想想如何攻下才行。

其实将刘琦送到之后他们赶紧走,或者干脆分出一队人送刘琦,大家各走各的也行,可若真的这般做,那刘备也就不是刘备了。

待到他们到达江夏黄祖处,曹操那边已经拿下了南郡以及江夏郡的几个县城。

其中有暴力攻破,也有内部投降,诸葛亮看着相关军报,其中表露出来的对荆州当地的熟悉,倒是让他忍不住想到了一人。

不是蔡瑁这种本地将军,毕竟对方虽然不能说没有水平,但水平确实不曾到达这个地步,诸葛亮想到的是庞统。

刘备听到对方提起庞统,这个名字对他而言也不陌生。

当初水镜先生对他介绍人才的时候,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便是卧龙,而庞统则是凤雏。

当时他对着司马徽问这俩人的情况,对方说了诸葛亮的,提起庞统只道并不在此。

如今,竟然被曹操得到了吗?

不知道为什么,刘备有种失去了很重要的存在的感觉。

那感觉来得莫名其妙,又仿佛深入人心。

诸葛亮看着刘备仿佛在那里愣神,轻声提醒了一句:“明公。”

刘备立刻回神,如今正是刘备阵营一小撮人在讨论日后发展呢。

刘备自省道:“是备一时失神,孔明且言之。”

诸葛亮没有追问刘备为何走神,也没有继续说庞统的事情,他道:“曹孟德如今欲攻江夏,孙仲谋对江夏亦是觊觎已久,此地于我等实非久留之地。”

刘备忍不住皱眉:“那孙仲谋,难道便不知晓唇亡齿寒的道吗?”

诸葛亮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便是孙仲谋知道这个道,黄祖他也是绝对要杀的,而别管是他们还是刘琦,似乎都不能推着黄祖去死,那是不义之举。

再者说,唇亡齿寒也不是用在这个时候的,便是不提杀父之仇,谁都看得出来刘琦这边是很难守住的,根本做不了什么缓冲地带,也根本提不上是“唇”。

最后不管是孙权得到了江夏还是曹操得到了江夏,又或者他们一人一半,反正看着曹操那个架势,日后早也是有一战的。

刘备:“以孔明之见……”

刘备的话还不曾说完,外面有人前来通报,刘琦来了。

刘琦到了就直接来到刘备面前一拜,在对方搀扶自己的时候紧紧抓着刘备的手:“玄德公可是要弃我而去吗?”

这话说得其实很没有道,毕竟他们两个本也算不上是什么绑定关系。

但看着刘琦这个样子,不像是要搞什么道德绑架,慌张无措中满满的尽是真情流露。

他不能说是什么蠢人,但也说不上是什么特别明白的人,非要说的话,是实打实不带有任何自谦性质的中人之姿而已。

这种资质放在太平时期,搭配上一个好家世,收拢几个聪明的门人,倒未必不能平安顺遂的过完这一生。

可若是换到这个时候,可就不一样了。

刘备没有承诺什么,只是问刘琦此来为何?

刘琦被刘备拉着坐下,面上带着几分不确定:“如今孙权几番进犯江夏,曹操又携重兵而来,琦心中惶惶,盼得指点。”

刘备自然是安慰刘琦的:“黄将军为守城名将,有他在,公子不必如此惶惶。”

这话说的倒也不错,可刘琦听闻此话却表现出几分欲言又止的犹豫来。

他当然不会对刘备说黄祖的坏话,人家在刘表死后还好好的守着江夏,没准备像谁投降,见他跑过来也是没有半分犹豫的就接纳了他。

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要是还在背后蛐蛐人家不好,那你这人未免也太没有良心了些。

可是兵家大事,粮草之重数一数二。

现在南阳、南郡尽数为曹操所得,江夏亦有县城为曹操所获,仅凭一郡之力支撑战事,只怕到时候底下不堪重负,干脆便倒向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