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二合一(含一章营养液加更)(第3/4页)
他四下打量了一下,确定周围都没有人,向着蔡瑁所在的方向微微倾身,小声问道:“兄长与陆州牧可是有何误会?”
蔡瑁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家兄弟,就这么说上“误会”了,是不是该谢谢你没有直接说我做了什么错事啊,你到底是谁的亲戚,屁股往哪边坐呢?
蔡瑁:“如何便言语误会?”
蔡和回了几句,虽然没有明确指责谁,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子陆伯安多么多么好,你跟他不好的话,那是不是你有问题的意思。
真不愧是你啊,陆伯安。
所以和啊,你刚刚提醒我要表达谢意,到底是礼节上的、政治上的,还是你偏心上的?
早在当年刘表还活着的时候,蔡瑁就已经见识过陆离蛊惑人心的本事了,当时他同样也是被对方蛊惑的一员。
当时是当局者迷,如今却是旁观者清了。
当年对方对刘表,那是动之以情,晓之以,又是跳出局外、又是设身处地,最最让人难以想到的是,他跑到别人的地盘上,竟然还敢对地盘拥有者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
刘表可以说被对方哄得一愣一愣的,蔡瑁冷眼看着,只觉得对方都快要忘了对方是从曹操那边来的了。
就连被对方气晕过去之前,还一口一个“伯安”叫着呢。
而当初对方对自己,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手段,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太一样而已。
最后到底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蔡瑁不至于将一切推到自己是受人蒙骗这种事情上来,毕竟会在这种事情上被人给蒙骗了,只会显得他更加愚蠢……
想了很多,蔡瑁看着蔡和,有种看到当年的自己的感觉。
他也不跟对方争辩什么,只点头承认对方说得对:“因守城之故情绪些许紧绷,我对州牧并无误会。”
蔡和点头,好似接受了蔡瑁这番说法,然后在一旁帮对方磨墨。
很正常的行为,偏偏给了蔡瑁一种对方在催促自己赶紧写的感觉。
错觉吧,一定是错觉吧?
将江夏情况,孙权那边的动态,自己如今的情况,以及感谢来自陆离的挂怀写清楚后,蔡瑁将文书递给蔡和,让对方顺路带回去。
蔡和也不觉得自己这是被兄长驱赶了,毕竟来这里就是为了通个气,彼此表一下态,那自然是带着书写态度的文书回去才是有始有终的做法。
又关心了几句,蔡和带着文书踏上了归程。
————————————————————
襄阳。
看着蔡和捎回来的文书,只从这份文书看,江夏的情况也好,蔡瑁的心态也罢,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比水军的话,蔡瑁那边比之孙权确实逊色不少。
但真的纯唯结果论的话,孙权的水军就算比蔡瑁的好又能怎样呢,还不是没能攻下江夏。
这般一想,到底谁强谁弱还不好说呢。
不过真的还要继续打下去吗,曹操那边还好说,可孙权那边不过一州之地而已,这般硬是耗着,耗的可都是宝贵的春耕时期。
而且现在春耕已经临近尾声,这不是说春耕要结束了,大家可以放开了打了,而是说春耕已经快要结束了,再不补救的话可就真的没得可补救了。
种地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撒上种子就能够坐等收获的,什么时节办什么事情都是有讲究的。
错过了应有的时间,都不说收成减少,很可能直接就是一个颗粒无收。
刘备看起来得到了两郡之地,可实际上得到之后就一刻不停的在进行着战争,都不说郡内人心归附情况如何,只是农人耕种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到最后土地是得到了,但土地能够带给他怎样的收益,可就说不定了。
要说刘备本人也是当过地方官员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懂这些,莫非真的是自知无路可走,只能首尾难以兼顾的放手一搏吗?
本来因为蔡瑁的文书稍稍舒展的心情,想到益州如今还未停止的军事行动,又不免操起了心。
虽然荆州的军事行动同样不曾停止,但是攻取与守城之间,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的。
事到如今,陆离仍能想起当初强攻江夏时惨重的伤亡情况。
不客气的说,凭借曹操如今的体量,光打消耗战,就足够将剩下的人都耗死了。
他只需要出一部分兵,其余人就要用全部的兵力去抵挡,部分兵力不会对地方生产造成过度的影响,但全部的兵力就不一样了。
长此以往,一方消耗的同时还能恢复发展,另一方则是纯粹的消耗,胜负岂不显而易见。
只要没有意外,继续下去曹操必然是胜利的一方。
可这是东汉末年,怎么可能会没有意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