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何黛以为这段时间她们的工作应该很清闲。毕竟刚过完年, 谁有那么矛盾需要调解?

可她想错了,清闲的只是她罢了。宋知南这边忙得不可开交。

前天刚来了一个田容, 今天又来了一个梅小玲。

梅小玲十七八岁的年纪,个子挺高,走路习惯性地弯腰驼背,脸色也很憔悴。明明正当青春年华,她的身上却有一丝暮气。

梅小玲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上有裂口,脸上的皮肤也皴了。

梅小玲的神情有些畏缩,说话声也不大。

她看向宋知南:“知南,不,宋干事,不知道你记不记得我?我是隔壁院里的梅小玲, 小时候咱们还一起踢过毽子。”

宋知南笑着回答:“我当然记得, 你请坐。”

这个梅小玲可是附近的名人, 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闺女。

宋上进和李玉华没少夸她,院子里的大爷大妈也经常夸她, 拿她当正面例子教育自家孩子。宋知南一听这么多人夸她, 就知道这姑娘是个大血包大冤种。

宋知南说道:“小玲,你可是咱们附近的名人啊,当父母的经常夸你。”

梅小玲苦笑:“夸有什么用?你看看我的手,再看看我的脸,我也是上班挣工资的人,却连瓶蛤蜊油都不舍得买。”

梅小玲只觉得心里苦,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她半遮半掩、吞吞吐吐:“我爸妈怎么说呢?他们很辛苦很不容易,他们为这个家操碎了心, 他们更疼我弟弟,但对我也有好的时候……”

梅小玲的爸妈,宋知南听说过,他们也就比宋上进和李玉华强一点点,人家不怎么打骂女儿,对女儿好像也挺好,怎么个好法呢?就是用嘴对她好。

宋知南一边耐心地听着小玲絮叨,一边在脑中飞快地分析梅小玲父母。

梅小玲的爸妈天天对亲戚邻居说自己对梅小玲有多好多好,但梅小玲身上的衣裳是破的,零花钱是几乎没有的,好吃的都是弟弟的。

梅小玲总觉得感觉哪里不对劲,可是她一旦有点疑问,她爸妈就苦口婆心地教育她要感恩孝顺,亲戚也劝她不要多想,她爸妈肯定是疼她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有些父母特别精明,他们给女儿的爱恰如其分,没有多到让女儿能快乐长大成为一个健康人,但也不会少到让她反孝恨他们彻底抛弃他们。刚刚好到能让她们痛苦地过完一生。

他们不停地卖惨,说自己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仿佛自己一生的悲剧都是这个女儿造成的,让女儿一直生活在愧疚当中。奇怪的是,他们很少对儿子说这些,明明他们养儿子付出的更多。

他们的女儿不停地内耗、愧疚,从记事起,就想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明明这个女孩无依无靠,血已半残,却还想着去拯救父母并拉哥哥弟弟一把。吸血的嫌不够,供血的还埋怨自己不够好,血不够足。

很显然,梅小玲的父母属于这类父母中的佼佼者。别看他们工作能力平平,智商平平,但对付自己女儿却很有手段,心眼子全用在自己人身上。

“我上交了大部分的工资,剩下的钱,我省吃捡用,我想攒钱给自己买件新衣裳。但我爸旁敲侧击说他的帽子旧了,我弟说他缺双棉靴,我妈唉声叹气说她好多年没添过新衣裳了。我犹豫很久,一咬牙给他们买了。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不满足,话里话外地拿别人家的闺女跟我比,我真的很难受,很寒心,但我又不能说,一说他们就骂我是白眼狼不孝顺……”

宋知南听完了梅小玲的诉说,仿佛看到了以前的原主。这两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挺像的。

她顿了一下问道:“小玲,咱们是邻居,你应该听说过我的事吧?”

梅小玲点头:“我听过一点。”

何止是一点,是很多很多。

托宋上进和李玉华的宣传,宋知南一直是女儿届的反面例子。

很多父母在骂女儿时一般会提一下宋知南:“你可别像老宋家的宋知南,那就是个没良心的白眼狼,不肯替哥哥下乡,让弟弟做饭做家务,上班了一分钱不交给家里,就只顾自己享福,过年也不回家,整天怼地怼地怼邻居。”

可是,梅小玲听着听着却莫名其妙地羡慕起宋知南来,不管人家是不是白眼狼,但人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呀。

她听着宋知南不用下乡了,有工作了,有房子了,有稿费了,她还成了文工队的队长。她骂遍厂区无对手,一般人不敢轻易招惹。她爸妈到处说她不孝顺,可是那又能怎样?也没伤她分毫呀。

自己倒是被人夸被人赞,可是只有她知道自己过得有多惨。

梅小玲也是因为宋知南才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质疑,人无法成为自己没见过的人,但人会不自觉地向往和模仿自己羡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