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开始行动, 他们首先得跟一批跟宋知南有“特殊交情”的人去谈话。

第一个被谈话的人就是马五妮。

马五妮斜眼看着工作人员:“你们啥意思,为啥不找别人谈话, 就找我?难道我是那种没觉悟的人吗?”

“老马同志,如果有人采访你,问你宋知南的事,你怎么说?”

“我怎么说?我肯定实话实说。——我就说宋知南是个好同志,人大气有心胸,我跟她作对,但她一点都不计较。还帮我治好了病。”

工作人员诧异地问道:“什么?宋知南还会治病?”

马五妮想了想,虽然现在政策宽松了,但搞封建迷信这事吧,明目张胆地说出去还是有些不太好。

于是她立即改口:“她治好了我思想上的病。”

“哦哦,我说呢。”

马五妮之后是林光宗。

“林同志, 如果记者采访你, 你知道该怎么说了吧?”

林光宗不耐烦地说:“知道知道。”

这帮人离开后, 林光宗就开始发牢骚:“这些人也真是的,不就一个作家吗?这阵仗怎么搞得跟大领导下来视察似的?”

王小雪在旁边说道:“什么叫不就一个作家吗?说得好像你当过似的。咱们青阳这儿多少年也没出过一个作家呀。你真是没觉悟, 你要是再不长进, 我就跟你离婚,什么玩意儿,以前忍你那是没办法,我现在可以不忍你。”

林光宗无奈地放柔了语气:“行行,咱们别吵了好不好?都老夫老妻了,还去离婚,丢不丢人?”

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下一个目标是王强家, 王强当初跟宋知南在食堂骂战的事影响也挺大的,到现在厂区的人都还记得。

工作人员问王强的父母:“你儿子跟宋知南起过冲突是吧?”

王强爸:“是我儿子年轻不懂事, 宋同志骂得好骂得对,不愧是作家,骂起人来入木三分。一般人没这个语言功力。”

工作人员走访了一圈,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下了。看来大家都挺懂事的。

宋知南人还没回来,省里的记者们倒先来了。这也得归功于洪环宇。是她劝这些记者先下手为强:“宋知南是咱们河东省的名作家,你们不去采访,难道等着隔壁省的记者们先去采访?新闻就讲究一个时效性,还用我这个外行提醒你们吗?”

记者们一听,顿觉有理,于是呼啦啦一下涌向了青阳市。胡记者他们傻眼了,有人来抢饭碗了。

胡记者火速找陆清云商量:“怎么办?咱们要不要跟他们去抢新闻?”

陆清云一脸淡定:“咱俩是谁?是宋知南的老朋友。到时候,找她要一个独家专访不过份吧?那帮同行想采访就去采访吧。况且,这样做也是帮宋知南。”

胡记者不懂就问:“为什么这么说?”

陆清云:“你对一个人一件事,是不是越是一知半解,越觉得美好?”

胡记者恍然大悟,确实,对人一知半解时最好下手夸。

这帮记者有的去采访红星纺织厂的领导,有的去采访群众。

孙副厂长说道:“我以前就看出来宋同志是个人才,我那时就经常鼓励她要好好写作。”

孙主任点头附和:“说实话,宋知南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一点都不奇怪。我们曾经进行过一次深刻的谈话,我到现在都记得。

几年前,她那时也就十五六岁吧,就很有理想很有志向,当着我的面说她要成为无产阶级大作家,就是像高尔基那样的大作家。”

胡明亮科长也接着说道:“我也曾经有幸跟宋知南交流过思想,怎么说呢,她的思想非常深刻,见解非常独特,振聋发聩。”

采访完领导,妇联办公室是做为宋知南战斗过的地方是必须要采访的。

现在的妇女主任是王翠花,记者们一提起宋知南,王翠花就打开了话匣子:“我早就知道我这个妹子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聪明智慧,热心仗义。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我这种想法。”

记者问:“这里面还挂着很多女工们送给宋知南的锦旗和字画是吗?”

“对,一般是送给她的,也有两幅是送给我的。”

采访完妇联,自然还要采访那帮女工。

女工们交口称赞,有些人还险些泪流满面:“宋主任是真好呀,没有她我们厂的女工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考上大学,我去年没考上,在她的鼓励下,今年又考了一次。”

记者们采访完女工,又到了宋知南以前居住的大杂院里,只见院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的。

记者一问起宋知南的事,邻居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答。

赵大妈挤在最前面:“小南这孩子,从小就跟的孩子不一样,爱读书爱学习,尊老还爱幼。最关键的是有了名气也不摆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