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盛唐小学生(第3/5页)
他都暗示得这么明显了,这孩子怎么还装傻!
“然后那位仆人就想,会不会是家主想听自己的儿媳弹琴又怕被人非议呢?
仆人不敢确认,也不敢去挑明,这件事毕竟是不合常理的。
于是那位仆人请了很多会弹琴的美丽女子,去家中弹奏那天儿媳弹的曲子给家主听,但家主都没有露出半分开怀的模样。
这个仆人已经明白了,家主就只是想听儿媳弹琴,换别人都不行。
仆人想为家主做点什么,又怕家主责怪,那么仆人会如何处置这件事呢?我正好奇的时候,故事没讲完就断了。”
高力士不动声色说道。
如果他不是实在没办法了,绝不会去问一个半大孩子,哪怕这个孩子极为聪慧。
“家主只是为了听儿媳弹琴么?”
方重勇反问道。
高力士眉毛一挑,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随即微微点头道:“那是自然。”
“儿媳出家为道士之后,那自然就不再是儿媳了,给家主弹琴,也不会引起非议了吧?”
方重勇若有所思的说道。
“再说了,是儿媳主动要出家的,跟家主,跟仆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对吧?”
听到这话,高力士心领神会,点点头道:“谁说不是呢。儿媳出家后,家主看到妾生子孤苦,又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岂不皆大欢喜。原来这个故事后来是这样的啊,唉,我总算是不用再去念想了,甚好,甚好。”
高力士满意的点点头,他相信方重勇听懂了自己想说什么事。而且,他也相信这件事不会被第三个人知道,包括李隆基在内。
“你明日就要入学弘文馆,那里人生地不熟的,需要我过去知会一声么?”
高力士忍不住露骨的暗示道。
“呃,那边的事情,应该问题不大。倒是小子有件要紧事,还想长者帮帮忙。”
方重勇不好意思的点点头,从桌案上的镇纸下面,拿出一封信,交给高力士说道:“王忠嗣将军的夫人李氏,想给圣人写信,又缺门路。某也是没办法,只好拜托长者帮忙,将这封信给圣人过目一下。”
听到这话,高力士警觉问道:“信中写了什么?”
“只是一些妇人之言。
王将军长期外镇边疆,李氏照顾家中孩儿颇为吃力,只是希望圣人可以把王将军安排在长安附近番上,时不时可以回家休沐,此乃人之常情。”
方重勇对着高力士深深一拜,恳切说道。
李隆基其实已经打算调王忠嗣离开东阳府了,只是去哪里还没定。李林甫说去剑南,杜希望上书说去河西,实际上李隆基心中也在犹豫。
他甚至动了让王忠嗣进入龙武军服役的心思。高力士对此知之甚详。
“唉,也是难为这个妇人了。”
高力士将信收好,微微点头,既没有说同意交给李隆基,也没有说不同意。
该办的事情已经办完,高力士站起身,他用复杂难明的眼神看着方重勇,最后叹了口气道:“你入学弘文馆顶替掉的那个人,是忠王长子李俶。入学以后,低调一些为好。”
说完高力士转身便走,出门之后,已经是满天星斗。
他从兴庆宫的后门走进去以后,才忍不住一阵唏嘘感慨。
“方有德生了个了不得的儿子啊。”
唐和盐,百姓不能承受之重
这篇谈谈为什么安史之乱以前,绝对不能实行中唐两税法背景的盐政改革(包括刘晏版本的榷盐法:民产官收商运商销)。
这篇很重要,与剧情强相关,如果你只想看爽文的话,可以跳过这一篇。
粟特锦的剧情,我查了一两天的资料;而盐税,我从上本都督开始,断断续续,光资料就查了几个月。
从第一层来到第二层,再从第二层回到第一层。从天下无盐税,到“科学收税”,再到天下无盐税。
反反复复逐渐深入对盐税的各种认识,我现在应该是起点作者里面,研究盐税的第一人,曾经在梦里都是怎么在封建时代收盐税。
历史之所以有魅力,是在于它的不可更改与发人深省,在于抛去纷繁复杂的花俏迷人眼,最后依旧会回归到它原有的本质。
揭开美丽的面纱,鲜血淋漓的本质会表露在你面前,这便是历史。
按照爽文的套路,小方长大后,“应该”正好遭遇大唐天宝财政危机。小方顺势出手,提出“科学收盐税”,部分解决盛唐的财政问题,顺便“强势”上位摄取权力,这应该是“合理”的套路剧情。
但是很遗憾的告诉各位,如果后续剧情这么写了,这本书就废了。
不算剧透,只是想告诉各位读者老爷,我这个深度研究盐税的起点作者,反倒是不会让小方在大乱来临前,搞什么“利国利民盐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