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退学威龙(第3/4页)
吐出来的丝,又细又短。
然而错有错招,西亚那边混合蚕丝编制出来的粟特锦,反而带有别样风情。
为了保证丝绸之路上的高利润,西域各国,对唐国的养蚕技术,实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虽然这个事情让方重勇无法理解,但事实就是如此,最害怕丝绸技术被西亚掌握的国家,反而不是大唐。
对大唐这边各种畅销商品的技术,最在意的国家也不是大唐本身,而是丝路上的其他国家。
这些国家担当着“技术围墙”的责任。
再加上西亚那边的绘画以方正硬派著称,而唐国的布料图案以圆润饱满而著称,二者风格不同,简单照抄,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所以老郑麾下那些工匠编出来的,不能说不好,但是不是“粟特锦”,还真要两说!
这种情况,就好比说李隆基要去弹电子琴,但唐代没有电,所以工匠们就只能搞出钢琴来。钢琴是很好,然而它有没有电子琴那种破音色呢?
会不会李隆基就是犯贱,就是喜欢电子琴那种调调呢?
很难说。
这也是郑叔清跑方重勇这里来叫救命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仿制的粟特锦,是比原版要好的。”
方重勇将两款布料的碎片拿在手里比划了一番说道。
“不要你觉得啊,你觉得不顶用,要圣人觉得如何才行。”
郑叔清怼了一句,眼巴巴的望着,希望这位大唐小神童能有点子,哪怕馊点子也行。
“圣人圣人圣人,你哪句话不离圣人?你又不是圣人养的……”
方重勇话说了一半,停下来不说了,那三个字太侮辱人。哪怕他跟老郑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私交,也不能那样口无遮拦。
“你啊,就是完全不懂我大唐的官场。”
郑叔清叹了口气,也没去计较方重勇的失言,继续说道:
“你以为左相右相,尚书侍郎,刺史御史,他们很了不起对吧?他们手握重权,可以决定一般人的生死对吧?
其实呢,大唐的运转只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圣人想做什么,就要有什么。除此以外,都是虚的,裱糊给外人看的。
就像是你之前没有进国子监,其实是圣人觉得那样苛待了你家。国子监两千多学生,长安城内随便哪个坊,哪里找不到几个国子监监生?
国子监出来的学生,哪怕未来就是科举考上后被授官,也不过是……”
郑叔清指了指自己说道:“不过是圣人的一条狗。”
“而且很多人连当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如蝼蚁一般被人随意摆弄。
后来你被破格入学弘文馆,我原本以为你要飞黄腾达,但现在……我又看不明白了。
废话不要多说,你就说现在怎么办吧,唉。”
“当然有办法。”
方重勇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好,要多久见效!”
郑叔清满脸激动,他现在恨不得叫方重勇叫爹。
“就今天。”
方重勇淡然吐出三个字。
新书上架通知
八月一号,准时上架,五更奉上。
在此之前就写存稿了,每天按时更新,不会爆更,我会保证写作质量。
算了下更新字数,基本上按常规来说,属于让书友们白嫖4-5章吧。
上架前催更没用,为爱发电也走不远。多写的都会存起来上架后爆更。
这本书怎么样,是好是坏大家心里有数,不多说。本书是采用了全新的剧情结构与主线设计,爆款了属于开山立派,扑街了那就是尝试的代价,我的心态很平和。
我会尽量保证每一章的质量都不虚,也希望读者老爷们不要跳章,因为书的剧情和逻辑很严密,一跳章就很可能看不懂后面了。当你觉得剧情荒谬的时候,请稍微冷静一下,耐心往前看。因为作为一个吃这碗饭的作者,肯定是往深处发掘过这一段历史的,正史记载的正确性,都未必比我这本书要高,因为我还会去考证文物与文献。
或许其中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是查阅了半天一天的资料,才敢写出来接受读者拷问。
这本书只会把读者从影视剧的错误认知里面带出来,绝对不会把你们带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沟里面去的。
只求追读。下个月上架后再爆发。
本书不控评,除了带有侮辱性的评论,和断章取义,没有好好阅读本书的妄言外,不会删评,我在这里承诺。
不仅如此,我会把有深度的评论挂在精品评论区。精品评论有助于读者老爷们更深入的了解那一段历史。还有所谓的盛唐风物。
有些写唐代历史的小说,欺负读者没有背景知识积累,写一些似是而非,却又完全脱离当时环境的所谓“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