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看不见的困境(第3/5页)
在裴耀卿改道通济渠之前,南北运河的转运中心,都是洛阳的含嘉仓。所有来自江淮与江南的粮草,都要先入库含嘉仓,再陆路转运到长安。
大唐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单独开辟一条的“驰道”,专门负责往关中输送粮秣。
然而,含嘉仓的情况,没有常人想得那么简单。这次仓库缺粮,主要原因也不是官员渎职。
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供给天下百年不倒的粮仓,那些都是不了解内情的人所妄想出来的。
实际上,粮仓有一个很关键又很隐蔽的数据,导致了它不能单独存在。正是因为这个,导致了含嘉仓今天的局面。
这个关键数据,便是所有的粮食都是有保质期的,而且这个保质期,相对于王朝寿命来说,并不长。
含嘉仓是地下粮仓,当初建立的时候就是按最高标准来建的,存粮的保质期也算是长的,但也就“干燥之地,粟可存9年,米5年;潮温之地,粟存5年,米存3年”而已。
粮仓的制度是推陈出新,漕运不走洛阳,那么含嘉仓就必然会空,就这么简单而直白的道理。
粮食不运走的话,保质期快到了,就只能就地在洛阳贩卖。而粮仓只是负责保管粮食,官府赈灾与收集购买粮食的机构另有其人。
好像谁都有责任,又好像谁都没做错事,到最后就变成了一笔烂账。
郑叔清面前的含嘉仓监仓御史、押仓史,连大气都不敢出。只要这位转运使一封奏折上去,他们就会立刻完蛋。
“二位有没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呢?”
郑叔清看着不敢抬头的二人叹息问道。
“郑侍郎啊,当年裴相公改了漕运通道,而含嘉仓运转的规矩还是从前的没有变。现在粮食都到汴口那边的河阴仓去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啊。”
白发苍苍的监仓御史叹息说道。
谁都知道汴口那里成了新的转运之地,粮秣成堆。但谁都不肯出这个头,提出放弃运转百年的含嘉仓,放弃这个巨型国家战略储备仓库。
李林甫让郑叔清想办法在数年时间内,给含嘉仓“回回血”,起码将粮仓填满一半吧。
而且在办这件事的同时,还要不断向长安城外的“专有粮库”运粮,以供应河西军需。
这怎么搞啊!
郑叔清完全没有头绪,他又变不出粮食来!
“本官已经给圣人写了奏折,到时候完不成朝廷的政令,不过是我拖着你们一起完蛋罢了。
我最多不过罢官,含嘉仓的缺粮是本官查出来的,我没什么责任。可是你们最后会如何,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吧。”
郑叔清甩了甩袖口,转身离去上了牛车。
难道要用和籴法么?
他心中揣摩着那些常规办法,越想越是感觉自己最后会死得很惨。
连续高烧了两天
今天终于退烧了,不影响后续更新。
上架感言
8月1号书正式上架,感觉时间过了一个世纪。
这本书前前后后,酝酿了很久,又因为一些原因提前上线,老实说我压力还挺大的。上本书我就有过“历史小说该写什么”的问题,现在这本书,就是我给的答案。
历史小说,就是要写历史。
于是我采用了主线-隐线交错的手法,把主角方重勇设定为一个“观察者”的角色,给读者带来盛唐风物。
简单说就是前期多看多想少参与。
前半部写盛唐,后半部写挽歌,我起名字的时候,可谓是费劲了心思。尽量还原大唐真实的一面,它强大,它有自身的魅力,但它也有相应的问题,也是历史的产物,难逃历史的审判。
什么叫“盛唐风物”?
历史的记忆,是需要载体的。
可能是一张绢帛,可能是一张简牍,也可能是一幅画,或者一杯酒,甚至一碗饭。
历史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正史里的空洞话语,不是被人随意揉捏的是是非非。
衣食住行,这些可以表达盛唐风物。
诗歌与典章,也可以表达盛唐风物。
他们交相辉映,构成了大唐的盛世画卷。
这就意味着,本书很多篇幅,不会写传统的爽文剧情,也不会故意开车吸引眼球,打着“盛唐开放”的幌子写低俗剧情。
下半身那点事,很多人爱看,我也不是不会写,但作者不能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
作者毕竟不是读者。
这样写,肯定会让一些追求“爽点”的读者不爽。剧情会缺了装X打脸,甚至部分读者会因为自己的认知缺失,而认为作者是在乱写。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无论是什么书,都会有喜欢它的人,也会有不喜欢它的人。
这本书的内容和写法,本身就会过滤掉一批读者。而以目前的市场环境,这一类书,或许可以有所建树,但注定难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