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河北飘来的阴云(第3/5页)
对于回纥人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大唐太强大了,疆域也太辽阔了。他们既然无法消灭大唐,那么便只能想办法与大唐共存,而且是以一种双方都觉得合适的方式共存。
那么,拿下大唐边镇一块地盘,以此为谈判的筹码,大家坐上桌子好好谈一谈,便是唯一的选择了。
那么哪个地方,有这个价值呢?可以逼迫大唐上谈判桌呢?
方重勇告诉田承嗣的便是:回纥人必取云州(山西大同)!你要防着回纥人沿着紫河南下。
因为云州是草原人进入河东的门户,而且还有当年突厥人,通过紫河输送兵员与武备,支持刘武周在朔州反叛的案例在前。
回纥人不来朔州,难道头铁一般,非得跟唐军在灵州拼个你死我活么?
田承嗣怎么想怎么觉得方重勇目光如炬。
那种在边镇当过大佬,面对复杂局面,一眼便看穿关键节点的能力一览无余。
要知道,其实云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草原民族的活动地盘。
回纥人拿到云州以后,便有和大唐谈判的筹码了。退一万步说,哪怕最后他们不得不妥协,把云州抢个遍以后,再将其还给大唐。
回纥人也是完全不亏的!
最起码,他们证明了自己不好惹,也增加了在草原上的话语权。
回纥人虽然目前都在用游骑骚扰边镇,活动范围多达上千里,从凉州以东,到朔方,到河东,最后到河北以西这条广袤的边界线上,都有回纥骑兵在四处骚扰。
但是,这么“隔靴搔痒”,除了显示自己无能外,不可能达成什么政治目的。这些不过是真正“杀招”之前的障眼法罢了。
方重勇就是笃定了回纥人必然会来云州搞事情,这里也正好是朔方与河东两个军镇的结合部!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以回纥内部,那些头头脑脑们高明决策的情况下的判断。真要出个疯子瞎搞,就无法预测了。
大唐与回纥,围绕着云州打一仗,看双方谁拿到的筹码多,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打完了,拿着手里的筹码上谈判桌,结束战争。
然后重新在灵州会盟。
这便是没有写在明处的游戏规则,只有睿智之人,可以看到全部。而大部分人都处于迷雾之中,不知道战争会如何发起,会如何进行,会如何结束。
只看这一点,田承嗣就觉得方重勇此人不可小觑!
“兄长,皇甫惟明要反,河北众将,就真的会跟他一起反?
薛嵩的祖父还是薛仁贵呢,也跟着他一起反么?”
田庭琳迷惑不解的问道。
那可是造反啊,失败死全族的那种!
皇甫惟明自己单干也就罢了,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也愿意跟着他一起呢?
“这你就不懂了吧。
圣人年纪大了,那个位置他能坐,皇子也能坐。
扶持一个皇子上位,可以保家族二三十年富贵长盛不衰。何乐不为呢,这种事情值得一赌。
况且啊,输了的人,才叫反贼。
赢了的,那叫从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田承嗣眼中精光一闪,喃喃自语一般说道。
“如果皇甫惟明反了,方节帅会不会也跟着反?
呃,我是想说,他肯定跟皇甫惟明不是一路人。
但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皇子的前驱呢?”
田庭玠问了一个田承嗣未曾考虑的问题。
“你说的这个事情……嗯,嗯,确实很有意思。”
田承嗣喃喃自语道,陷入沉思之中,一言不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田庭玠与田庭琳二人也不便打扰自家大哥,轻手轻脚的退出了书房。
五月总结,兼部分背景介绍
剧情到现在渐入佳境,从上半部的“盛唐”转到下半部的“挽歌”了,我认为目前这本书的一切,都还在严密控制当中,这是一个好消息。
历史小说,越到后期,越考验构建历史走向的能力。这其实不过是写历史文的作者,把前期“偷懒”的部分用完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历史脉络作为“天然”的主线大纲,它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捆住了作者的手脚。
瞎写,读者不认可。
照着写,主角在历史世界里面作为越大,对历史走向的改变就越大。
作者还怎么能依照原来的历史脉络去写?
比如说,杨玉环都提前死了,她后面那些杨贵妃的历史线索,不就根本用不上了么?
这时候怎么办?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厉害之处,便在于善假于物。
资料,大纲,逻辑,都是为人服务的。
而不是人去适应这些死物。
换言之,假如你先天就握不好筷子,现在你手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用,甚至一长一短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