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璀璨流星(第4/4页)

左路是白重赞、李重进,右路何徽、樊爱能。

一开战,跟右路对位的便是北汉第一猛将张元徽,上来就把何徽、樊爱能的军阵冲垮了。樊爱能的骑军先跑,倒卷珠帘之下,何徽也不得不跑。

左路中路前锋也遭暴击,全都顶到前面去填线。

开局不利,情况一度十分危急。

但这时候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主观的,一件客观的。

客观的,是起了大风,而且是南风,直接吹得北面而来的北汉军睁不开眼。此刻已经打赢了的张元徽,居然被风沙迷了眼睛,不慎坠马,被乱军砍死。

一代猛将,就这么死了。这种死法跟天上掉个石头把他噶了差不多。

《十国千娇》里面开局便是主角一箭射死张元徽,不细说了。

第二件事,是有人建议,中军从左翼绕后,直扑北汉军本阵,一锤定音。

因为郭荣身边有个传奇斥候,也叫“斗将”,跟郭荣说:北汉军极有可能全军压上,本阵空虚。

很难说这两件事是哪一件先发生的,但从逻辑上看,显然是郭荣绕后决死反扑在前,张元徽被风沙吹死在后,也可以叫天助自助者。

因为张元徽这一路如果先崩了,郭荣显然不必太纠结,直接反打张元徽这一路,倒卷珠帘就能卷死后汉国主刘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突左路其实风险是很大的,一般情况就是突不过去。刘崇不是傻子,不是说你突突一下他就挂了,没有任何部署。其实就是没想到郭荣会突左路。

至于为什么突左路,不突更为混乱的右路,看似机会更多的右路呢?因为那时候打仗的都知道,左路可能更虚,就应该突突那边,胜算大点。

反正就是赌嘛。

很多人以为,骑兵冲过去就行了,实际上那是两军交战的战线,除了中军护卫皇帝的兵马外,其他的都去填线了。

如果要冲,肯定路上会有人阻拦。事实上,据我推测,赵匡胤的功绩,便是在路上突突的时候遇到北汉军阻拦,他去打阻击去了。

这是从司马光岁月史书里面反推的结论,诸位看过一笑即可,不必当真。

突突左路,这时候骑兵的战斗力就很重要了。

郭荣身边的,都是军中精骑,也包括赵匡胤等人。他们肯定不是当年左射军的人,但传承还在,有武艺就会有人要。

这些左右开弓者,冲出了两军乱战的区域,直扑北汉本阵。刘崇见势不妙直接润了,兵败如山倒。

所以说呢,从这个细节就看得出来,很多东西,人和事,都是一脉相承,没有谁是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的。

没有这些左右开弓的精骑,郭荣能不能冲到刘崇面前,可就难说了。北汉也不是说张元徽死了就完蛋了,契丹人还没走远呢。

刘崇在后面亲自摇旗呐喊,收拢了一万北汉军,正要反突击。结果刘词老将军的后周后军到了,本就士气低落的北汉军便直接崩了。

樊爱能和何徽两个家伙跑路遇到刘词,一口咬定前军崩了,郭荣生死不知。刘词不信,急行军赶到高平。

樊爱能与何徽,很难说不是因为这件事,后面被噶了的。换我是郭荣,我也要杀他们。

老实说,郭荣这一战打得确实不太行,他太急切,怕刘崇跑了,如果等后军也到了再动手,几乎十拿九稳。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遇到机会了,有困难也要上。

但是呢,有时候你不能不佩服历史偶然性的加成,还有所谓的“错有错着”。

并不是每件事做到最好,就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郭荣身边赵匡胤、潘美等人,素质是明显强过郭威那边继承过来的何徽、樊爱能强一大截的。借着高平之战,郭荣一口气砍了七十多将领的脑袋,空出了一大堆军中官职,郭荣得以从容安排身边的新锐将领上位。

迅速建立自己的亲信班底。

高平之战真要是发挥得四平八稳,郭荣这位置以后能不能坐得稳,倒也难说得很。

赢能够带来尊敬,却不能带来畏惧,五代军头的那些恶习,还会继续流传下去。他们会不会将来兵变杀郭荣,这个只能靠猜了。

前文有很多铺垫,这两章才安排了左射营大破安守忠的局。还是值得几张月票的吧。

能到5000票么?

还差一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