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郭桥兵变(上)(第2/3页)

洛阳府的府尹是薛家的人,名叫薛金童,也是开元年间的老牌刺史了。

这一家人同辈为官者,包括薛奇童、薛黄童、薛金童、薛荣童、薛颜童、薛襄童、薛凤童、薛云童等等十多人!

乃是地地道道的官宦世家,出自河东薛氏,原本势力极大。

不过当年就已经被基哥拆得七零八落。这一支薛氏的祖宅虽然定在洛阳,但家中子弟却分散在各地为官,且都是文官,多为刺史。

方重勇跟薛云童有点交情,也知道薛奇童当初给汴州军攻洛阳时带过路。

但这个薛金童,还是第一次见。让他担任洛阳府的府尹,不过是和薛氏之间的利益交换罢了。别人带了路,当了狗,就算不能进核心决策圈,丢根骨头也是应有之义。

只不过将来这位还能不能坐得稳位置,则难说得很。

所以方重勇对薛金童十分客气,好言好语没有提任何要求。对于一个将来他会认真考核,不忌惮打压的家族,自然是不必把丑话说前面。

到时候按规章办事即可。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摆脱不了“远近亲疏”四个字的束缚。信任自己人,排斥外人,是人类为求自保而形成的天性。

方重勇虽然是任人唯贤,但在唯贤的基础上,会优先考虑关系更近的人。那些有能力的亲信,会很容易就能上位,升迁速度是一般人不能比的。

听说很多关中来的流民,希望在洛阳定居。方重勇大手一挥,将其交给薛金童处置。洛阳与汴州之间并无天险,相隔很近,几乎可以看做是双子城。因此这些流民在二者之中任意一处落户,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唯独在关中这个四塞之地不可以。

然而,正当所有人都认为禁军会很快返回郭桥驻地的时候,方重勇却带着人来到郑州休整,暂时不走了。

……

大军凯旋的消息,早已传到汴州。从凉州到汴州,快马不过六七日就能到,但行军的话,即便是马不停蹄,起码也得二十多天。

按理说,打通河西走廊,收复河西五州,朔方军也名义上归顺朝廷,这怎么看都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在汴梁城坐镇的严庄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方重勇没有办成,那就是重创吐蕃军,生擒或斩首吐蕃大论,这个泼天大功,他们没有拿到。

没有在河西成建制的消灭吐蕃军,这军功就始终差点意思。在长安确实是大胜了,可是长安毕竟是关中,汉人的核心基本盘,还是名义上的帝国都城。

在这里把吐蕃人揍一顿,实属理所当然,就算大胜,也不值得大吹特吹。

然而,方重勇要办的那件事,却是丝毫不能妥协的!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了!

这天一大早,张光晟就匆匆来访,直接进入议政堂找严庄,还带来了方重勇的亲笔信。

看张光晟一脸紧张的样子,又看了看信封上没有被人动过的火漆,严庄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越是局面大好,越是有极强的心理预期,临门一脚的那一刻也就越发紧张。如果破罐子破摔,反倒是可以放开手脚去办,不必想其他的,死马当活马医嘛。

拆开信,严庄面色数变,最终还是长叹一声,没有再多说什么。

“严相公,官家怎么说?”

张光晟疑惑问道。

“你自己看吧,反正很快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严庄将信递给张光晟,后者一看,瞬间了然。果然,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意外之所以被称为意外,就是因为它不会经常发生。

“张将军去准备一下吧,三日之后,便是庆功大典,到时候一切皆有分晓。”

严庄微微点头说道。

其实,方重勇在信中也没有说什么特别的,只是说三日后大军便会从郭桥大营前往汴梁城献俘,包括天子在内,满朝文武皆要参加朝会。

而朝会的地点,便是在汴梁城皇宫。他让严庄安排好献俘的相关事宜,城内城外的治安,以及献俘该有的流程,都要事先准备好。

乍一看,这封信似乎并无不妥的,也没有说什么特别的。但在信纸最后一页的左下角,有一个事先约定好的标记。

但凡是出现了这个标记,那便意味着某件“不可说之事”,已经到临门一脚之时,即将发动了!

有鉴于此,严庄和张光晟二人都很紧张且激动。

这个“献俘”大概率不是假的,也就是说,确实俘虏要献给天子,精锐部曲也要在汴梁城皇宫前,接受天子的“检阅”。

在外人看,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事情以外,还会发生什么别的事情,那就不好说了。这封信即便是落到外人手里,也不知道方重勇到底想干什么,顶多隐约猜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