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一边想着赚小钱钱, 一边赶着马、搭着话,日头热起来的时候,元州带着人追上了他们, 而侯庄也近在眼前。
侯庄位于皇陵西北角大约三四里远, 背后靠着嘉山,往北则是一片大平原。这里的人祖辈都是李朝皇陵的守陵人,所以和别处不同, 灾荒年,这里的人大多都没离开, 侯庄也因此成了安县人口最多的村子, 大约六十来户。
夏枢等人到的时候,侯庄村长已带着全村老幼青壮立在村口,神情惶恐地下跪道:“不知安王及王妃驾到, 有失远迎, 还请见谅。”
褚源在夏枢的搀扶下, 走到众人面前,抬了抬手:“都起吧。”
侯庄村长是一个五十多岁、须发花白的干瘦老头儿, 夏枢扫了一眼他身后,发觉有两个眼熟的劳力,正是昨日见过的侯魁和侯毛两兄弟, 再扫了一眼一群,昨日见过的大部分劳力都在人群中立着。
众人小心翼翼地打量这几位贵人以及他们身后乌压压的军队,胆战心惊, 候庄村长硬着头皮, 佝偻着腰,颤颤巍巍地站出来道:“不知王爷、王妃此行是为何事?老朽以及全体村民必定竭尽全力配合。”
夏枢瞧着他们恐惧的神色,微微笑了一下, 温声安抚道:“大家不必惊慌,王爷和本宫此次前来是为初到安县,想要了解安县百姓们的情况。农忙在即,村长留下,其他人家里有事的话就回去忙吧,不必聚在这里。”
话是这么说,但是乌压压一群全副武装的禁军镇在村口,百姓们谁敢离开村子去田里干活儿,抓紧了身边亲人孩子的手,站在村口的小广场边,不知所措。
村长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撵他们道:“有事情的都回去忙吧。”
然后看向夏枢和褚源,扯了扯嘴角:“王爷、王妃若不嫌弃,请到老朽家里喝杯粗茶。”
“那麻烦老丈了。”夏枢换了个亲切一点儿的称呼,笑道:“王爷心存百姓,一直想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们的生活困难,为百姓们做些什么,让大家日子都好过些。只是先前王爷深居庙堂,公务压身,连本宫想借着回娘家的机会,让王爷随本宫走上娘家地头,看看百姓们的日子,都被大理寺半路拦截,把王爷接走去处理公务。此次获封安县,离开朝堂,再无其他琐事,王爷就决心把全部的心力都用在百姓们身上,了解大家的心声,寻思对策,让大家的日子都好过起来。”
“谢谢王爷、王妃对百姓们的厚爱。”村长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听了他的话,脸都白了,汗也流的更急了。
反而是侯魁惊诧道:“王妃娘家在乡下?”
虽然村长已经开口让其他人离开,但村里来了大人物,还带着精兵强将,吓人的很,谁敢离开村长的眼前,都是紧拉着亲人孩子,跟着村长走,因此,此时跟着去村长家的人群浩浩荡荡,都在支着耳朵听夏枢说话。
侯魁一问出来,其他人顿时表情好奇。
眼前这个王妃穿着粗布短打,头发用头绳简单绑扎,既无玉钗脂粉雕饰,也无高高在上的气势,和皮肤白皙、气质凛然高贵的王爷相比,麦色皮肤的他,确实不像是从小娇养出来的,倒像是田间地头儿的寻常双儿,就是和旁边的丫鬟相比,丫鬟看着都比他更像王妃。
侯魁等人最开始把他错认成下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出身寻常农家,从小就下田干活儿……”夏枢想打消他们的戒心,态度非常和蔼,拉着猫儿的手笑道:“每年四五月的这个时候,都是一年里最忙的,要跟天抢收,生怕突然下雨,一季的粮食都烂在田里,每日天没亮就起来,一直干到星子出来才回家,一家人拼着命的干上一两个月,等粮食收进仓库,新一季的种子种下,才敢喘口气。农忙时候累的哦,好久都不能恢复过来。”
猫儿收到提示也忙积极地道:“小枢哥哥干活儿可厉害了,我从小就崇拜他,想要变得和他一般厉害呢。”
众人打量这个明显是乡下双儿模样的小家伙,发现他依赖地抓着王妃的手,王妃也没有嫌弃,而且王妃说的话是普通百姓熟悉且能理解的,不由得想王妃也太平易近人了吧,一下子就对他亲近起来,接话道:“每年这段时间确实是最累最忙的,忙完之后,恨不得大睡半个月。”
“是啊,夏收之后,腰板都累的挺不直了。”
……
村长本还以为这王爷夫妇俩又要搞啥“新官上任三把火”折腾百姓,心中惧怕的紧,一听夏枢的话,知晓他是农人出身,心里顿时就少了些戒备,脑门上的汗也少了些,说道:“王妃娘家那里有贵人之气保佑,风调雨顺,收成必定比六原郡好。”
他叹了口气道:“安县前些年闹饥荒,好多田都荒了,百姓们就算累死累活地忙一年下来,还是养不活一大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