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3/4页)

所以,梅树村蘑菇批发门市部市中店的门面照就这么出现在了南河日报上。

周渔也有个私心——门市部经营范围扩大了,门店也要增加了,他们之前开业,是求着人家给自己东西,其实门类不是特别全,选择范围也很小,如今有了这个招牌,倒是可以来个省内招商会,丰富一下产品。

不过这事儿还得等店员招完了再说,否则他们根本忙不过来。

而这样一篇报道,显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巨大的轰动。

周渔早有想法,所以拜托余小芳给她留下两百份报纸,好当作广告招牌,哪里想到,余小芳给她打电话说已经寄出的时候,还说了一件事,这一期的南河日报直接卖空了:“这是第一次,我们又加印了一次,还是不够,很多人都到报刊上来问询,想要看看写你的文章!”

当然,周渔也收到了新的来信——比上次上南州晚报的时候要多多了,有问她为什么要开门市部的,有问她有没有什么致富新门路的,有问她自己的法子行不行的?有问她能不能帮自己也开家门市部的,还有跟她说自家穷得要死周渔能不能借钱的。

周渔:……

门市部也多了一些人,用王建的话说:“一看就不是来买东西的,跟当初张阳县饼干厂来的时候很像,进来后四处撒么,问问这问问那儿,还守在门口数人流。”

这显然比写信的更有行动力,是来实地看看,至于看什么,每个人的目的都不一样。

但有几个人引起了周渔的注意力。

五个人的队伍,其中三个人穿的很时髦,两个人穿着更本地化一些。三个人根本不开口,由这两个人带着,一路从市中店转到了城南店,五个店铺一个都没落下。

王建觉得不对,专门打了电话给周渔:“奇奇怪怪的,说话也都是小声,别是有什么不良居心吧。”

周渔倒是不认识,不过一瞧就知道怎么回事了,85年前,夏国引进的外资,大多是香江那边的投资,有香江人一点不意外。

但这会儿引进的外资几乎都是跟各大国企工厂合作,进行联营,所以周渔也没有上前自我介绍,而是说:“应该是香江那边的投资者,不用管他,让他们逛就是了。”

王建点点头,这才汇报正经工作:“那三十个人我都通知到了,让他们准时来面试。”

周渔最终收到了大几百封信,但说真的,大部分人写的东西都是不能用的,最终优中选优,周渔选出了三十人。

这三十个人中,有的对经商非常了解,一看就是有家学渊源,有的非常认真,虽然并不太懂,却用各种详实的数据告诉周渔,他做了多少功课。更有两者兼顾的,周渔其实都挺满意的,让他们来面试,只是要看看本人如何,筛选出一些不合适的人。

面试时间就定在了后天,地点在市中店,时间是下午一点,这是给住的远的人有时间赶过来。

定好这个后,周渔就出了门,准备回家。

哪里想到,在路口又碰上了这一行人,他们并没有乘着小轿车离开,反倒是一直在店旁转着,有个香江人在不停地数数,应该也是计算人流量的。

周渔就好奇起来,按理说,香江别说小卖部了,就是连锁超市也有很多,他们不应该看上她这个小生意。这会儿怎么一看就很看重的样子。

不过离得太远,周渔也听不到他们说什么,想了想后,她干脆将围巾从包里拿了出来,直接裹在了身上,遮住了脸——她是在南州晚报上露过面的,这时候上报纸的人少,再说她也不丑,恐怕有不少人认识她。

这样一捂着,大冬天的谁也看不出来她是谁。

这样,周渔才慢慢走过去,过去的时候就听见对方正在用粤语说话:“客流量不错,客单价也不低,的确是赚钱的买卖!”

被汇报的人,二十多岁的样子,点头道:“我知道了,回去吧。”

略微一等,就有一辆小轿车过来,几个人就坐车离开了,周渔想了想,直接拐到了一旁的邮电局,给伍月华打了个电话:“伍总,咱们市里来香江客人了?”

伍月华也不知道:“没听说啊。怎么了?”

周渔就说:“您帮我打听一下吧,三个人带着两个本地人,他们来干什么的,是投资吗?”

伍月华点点头:“行吧,我去问问,一会儿打给你。”

这一打听倒是时间不短,晚上的时候,伍月华的电话才打到了村子里,“我问了问,真是有从香江来的客人,是香江展鹏集团的。”

周渔想了想,并没有什么印象,不过这也很正常,做生意就是起起落落,能屹立不倒的都是少数,几十年间,都不知道起来又落下多少公司,不是同行业,她很难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