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乱象(一更)
时任西北行军大总管的赵弘间又一次收到朝廷发来的军令, 不过月余,政令又改了,而且还是将之前的全盘推翻, 真是令人不可思议,虽然当初齐霆给的调令也叫人莫不着头脑就是了。
赵弘间叫住来使问了一番, 才知道京城又出了大问题,皇帝病倒了,张丞相联合皇子百官彻底否决了齐霆的政策, 决心联合西骨族等部落联合抵御外敌。
赵弘间挣扎了片刻。
他当然知道外族南下会发生什么,但这是陛下下达的指令。这会儿陛下昏厥, 张丞相如此行事肯定是犯了陛下的忌讳。若陛下醒不来, 那皆大欢喜;可陛下一旦醒过来,势必会挨个清算,兴许还会清算到他头上。
纠结一番后,听闻外族人又蠢蠢欲动了, 赵弘间还是决定打。真出了什么事情,那也是张丞相最先顶罪, 他还担着镇守西北的重担,陛下应当不会拿他开刀的。
突厥等一众人马深深觉得自己被梁国给耍了。
分明是梁国皇帝请他们过去的, 口口声声说要借兵帮他们平定内乱,他们是当真了, 可梁国却反悔了!
真是一群出尔反尔的无耻之徒!
突厥人甚至怀疑这一切都是梁国的阴谋,什么内乱,什么借兵, 统统都是假的,为的就是故意将他们引过来一网打尽。
他们这样怀疑是有充分的理由。与他们为敌的这群人当中,有燕州的人, 有西骨族的人,还有梁国在西北的驻军,这几拨人一致对外,难道还不能说明他们被齐霆给耍了?
齐霆虽然病倒,但是每天挨的骂却一点不少。不止裴杼希望他死,突厥人也恨不得他早日暴毙。
这些突厥人实在是被齐霆坑得不轻,如今若是仓皇离开他们也不乐意,但若是继续往下打,这些人又跟牛皮糖似的甩不掉,没得恶心自己。
西北战场陷入了僵持,不过赵弘间等人却并未掉以轻心。
他们不仅得盯着突厥人,还要盯着燕州的兵,更得盯着自家的屁股,防止西北这边有些吃里扒外的背地里造反。这些人都跟景国密切相关,难保他们不会联合起来。
如此日日忧心,赵弘间也难免身心俱疲。
其实除了西北这边,更让他担心的是京城,裴杼都已经占领雍州,攻占京城是早晚的事儿。可偏偏陛下晕倒了,朝廷那边始终没有音信,不知是要死战到底,还是要迁都暂避锋芒。
张戚不是不想早做决定,而是眼下杂事太多,他为了安抚人心已然耗尽心力,哪有余力去管赵弘间?
最多半个月,幽州军就要兵临城下,留给张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裴杼这边比张戚要好上太多,景国初立不久,没有梁国那么多的内忧外患,军民如今还算一体同心,都卯足了劲想要攻占长安一统南北。有这个目标在前面吊着,其他矛盾摩擦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京畿也的确比其他州要难打,裴杼等人接连打了一个月,依旧没有耗尽城中守卫与粮草。
不过听闻齐霆重病,几个皇子为了争位大打出手,朝廷已经乱成一锅粥,裴杼便知,这攻入皇宫是早晚的事,梁国皇室已经烂泥扶不上墙了。
与此同时,燕王跟徐尧叟等也在想方设法帮衬裴杼。
燕王在宗亲中还是有些地位的,尽管当初他投靠裴杼惹了非议,但后来裴杼手握传国玉玺,不少宗亲又觉得他慧眼识人。
其实燕王看人的眼光一向不错,从前瞧中了齐霆,如今又早早去了景国的股,回回都没有赌错。且燕王不仅自己跑了,还回头想拉他们一把。
宗亲们难免心生动摇。
但其实很少有人能像燕王这样有魄力,他们本就是宗亲,皇家谁上位他们都是皇室宗亲,地位都在这儿摆着。可若是投靠了景国,可就未必有这份待遇了。况且观那位景国皇帝的处事风格,来日天下安稳后,权贵的利益必定会受到侵蚀,就连他们各家攒下来的田地,只怕也要分不少出去。
因为不少人虽然心动,可依旧没有下定决心,只有寥寥几人给了明确的答复。
徐尧叟的同僚们也是如此,他们也知道这场战事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京畿一带兵力不够,西北自顾不暇,其他地方迟迟没有表态。但眼下不表态便已经是明晃晃的态度,身为梁国子民,在江山危难之际却保持中立,本身屁股就歪了。
梁国落败已经是早晚的事,官员们也想早早改换门庭,可惜他们毕竟还是梁国的官员,三位丞相还在苦撑,他们怎好公然倒戈?那不是找死吗?
许多人有这个贼心,愣是没这个贼胆,默默打算着来日城破时早些投降,如此也算是他们对新君的一种投诚了。
裴杼收到燕王与师兄的来信,这情况与他预料的也没什么差别了,但仅仅是官员想投降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