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宝箱
授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为了让无地的百姓都能获得足额的永业田,裴杼还让户部牵头,兵部配合, 在景国境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户籍调查。
如今官府掌握的户籍十分有限,户籍制度不完善, 地方豪强蓄奴成风,民间还存在大量隐漏户口现象。若裴杼还只是个幽州太守,亦或是河北道采访使, 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但他如今已经登基为帝,手握精兵强将, 完全可以强制梳理户籍, 出台严厉的蓄奴令,允许一部分奴隶获得良籍。
此举当然被不少豪强地主所反抗,但是在朝廷大军强制干预后,这点闹声也很快销声匿迹。
兵部那些人可不是什么好说话的, 闹出了事直接押着人去菜市口就地正法。
砍了几个人后,其他人也学乖了, 谁不惜命呢?
百姓们从官府口中得知前因后果,不仅不同情, 反而觉得这些人死有余辜。谁也不是天生当奴婢的命,若能重获良籍自然最好, 况且听闻朝中还有计口授田,这样的好事,怎能被这些地主豪强所阻拦?大多时候, 这些百姓都不是在支持朝廷,亦或是支持新君,他们只是为了自己在争取。什么都会算计他们、压迫他们, 但土地不会。
后来甚至不用朝廷去查,百姓便自发去衙门揭露某某府上人奴众多,有至一、二千者,府邸堪比一个小朝廷了,养这么多的人,这是要造反啊?
被举报得多了,这些大户人家不得不提前放仆从出府,生怕朝廷的士兵下一刻便要将他们也弄死。
如此整治了大半年,景国的户籍终于重新梳理了一遍。尽管裴杼也知道,这依旧不是全部的人口,但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凭空多出来的三成人口,看得满朝上下也没了声。本来还有不少人觉得陛下没事找事,但如今活生生多出这么多人,那可是三成,即便数字是无声的,却也仿佛在嘲弄他们的无知浅薄。
可人口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抄出来的田便不太够分了。
裴杼尽量兼顾所有人,顺带压着地方官员,让他们遵守“先无后少,先贫后富”的原则进行授田,不论男女都得分到永业田,并且严控田产转卖。短时间内想买是不可能的,真要是随意转卖,那要不了几年兼并之风又会故态复萌。
裴杼手握户籍与土地的一手信息,地方官员纵然耍手段贪污公田也十分有限,只除了一两个找死非要在油锅里捞钱。这些人最后自然还是抄家砍头那一套伺候,此外,裴杼还增了一项,便是这些犯法官员家中五代不得参加科考,这便是绝了今后为官的路了。
有人曾提出异议,觉得陛下对地方官似乎太严苛了,但随即便遭到了江舟等人的疯狂针对:“诸位是想给贪官求情?”
授民以田本就是他们造反的最终目的,上次因为齐霆那废物失败了,这次说什么都不能半途而废。
本来准备亲自下场的裴杼一看这情况,便往后靠了靠,有江舟他们在,应当不用自己开口,还能落得个清闲。
“并非是为他们求情,可是……”
“没有可是,陛下已经网开一面了,是他们不懂适可而止。”原本好说话的王绰也没时间同他们虚与委蛇了,一切阻碍陛下分田的人,都需要打击,“诸位难道还要同情这些贪官污吏?”
众人看丞相大人都开口,深知这事儿没得商量,只在心底叹了两声,没有再白费功夫了。
其实吧,他们也不是为那些人求情,而是想给自己谋一条后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犯错。看陛下如此手段,他们日后也得缩着尾巴做人,从前梁国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都不能再拿来用了,自己出了事也就罢了,若是祸害子孙后代,那也太不是人了。
尽管裴杼已经安排得十分周密,但土地还是不够,于是剩下这批没有分到田的人,便被朝廷移送了幽州北边以及燕州。
凡是愿意迁徙的,朝廷会提供简易的房屋,还能分到比在原户籍多一倍的土地,另附赠红薯粮种。红薯种即刻发放的,每人五斤,到了燕州与幽州后会有专人教他们如何种植。
幽州与燕州的确路途遥远,不过冲着朝廷给的好处,还是有不少人愿意拖家带口前去探路。在许多人眼里,燕州一直都是苦寒之地,但陛下叫人在燕州开荒后已经向世人证明,燕州即便苦寒也能种出粮食,甚至种出来的粮食口感还不错,贩卖到京城的粮价都比寻常粮食高。
他们过去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能活下去,还能拥有自己的地,更重要的是能获得红薯种子。
百姓对高产的红薯近乎痴迷,将其当成荒年救灾的宝贝。虽然朝廷再三申明,再过三五年所有百姓都能拿到红薯种子,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迫不及待。承诺再好,终究不及拿在手上的东西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