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2/3页)

从皇宫开始驱除鬼祟,跳着统一的傩舞,一直将其驱赶到东华门外。

这里简直是一场北宋版的万圣节。

“哇,戴面具的有好多人啊,他们的个子都好高呀。”

看着这些身穿彩衣,头戴面具的高大男子从身前走过。

甚至需要要仰着头,才能看清他们脸上的面具,老三杨盼娘忍不住惊呼道。

“呵呵,这些身穿彩衣的,可都是官家的近卫军,都是殿前司和皇城司的人,自然是优中选优,身材高大威武啊。”

身旁懂行的阿婆闻言,笑着解释道:

“负责驱傩的全是朝廷的文官武将,你看那个头戴假面,手执金枪龙旗的便是皇城亲事官魏大人,后面的是两位穿了黄金甲胄,装成门神的镇殿将军,可都是领兵打仗的殿前武将呢。”

“啊,原来是这样呀!”

杨蔓娘的个子稍微高一些,但想要看清楚,也依旧要点着脚尖儿。她原本还以为表演驱傩的是戏班子什么的,没想到居然是朝廷官员。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这驱傩,虽然有表演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为了祭祀,想要驱赶瘟疫和疾病。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用文武官员的话,确实更庄重一些。

正说着,鼓乐声起。

“甲作食凶,巯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

方相氏身穿一件硕大的熊皮,戴着刻有四只怪眼的黄金面具,率领着这一千多人的浩荡队伍,由东华门出发,边走边擂鼓。

鼓声轰隆之中,放声大唱:

“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虽然在杨蔓娘的记忆里,原主也曾经看过驱傩。但是,都是远远的,记忆很模糊了。

现在当她自己真正在现场看驱傩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就。

很震撼!很威武!

让人的心,都不由自主的跟着鼓点儿急速跳动,仿佛要从喉咙中跳出去似的。

驱傩仪式虽然隆重,但也不慢。方相士带着队离开之后,便是欢乐。

鲜花与龙旗,鞭炮与锣鼓。

伴随着一百二十名童男童女的击鼓声,周围围观的百姓们,开始载歌载舞,或骑马坐车,或走路跟着大傩队伍一起从东华门出去。伴随着这热闹的气氛,孩子们也学着大傩议的扮相,装扮成各种神神鬼鬼,穿着特制的彩色的衣物,戴上面具,互相追逐在人群中打闹嬉戏。

这,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除夕狂欢!

这样的气氛中,人似乎也都不觉得冷,很多男人甚至都扯掉头上的帽子往天上扔。

道路两旁的各类小摊子上,摆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彩衣,杨蔓娘也花了六文钱,跟路边儿的小贩买了两个面具。

一个是钟馗,一个是判官。姐妹二人带着面具,穿梭在人群中,手拉手跟着欢呼的人群往前跑。

一路上,各个教坊中,还派了伶人装成灶神和土地公土地婆等,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的一道加入队伍。

道路上几乎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鼓乐声儿,歌舞声儿,周围人的高声说话声儿。

越是往城外,聚集的人便越多。杨蔓娘感觉,大冷天的,自己都被挤的冒汗了。

也不知什么时候,竟感觉手中一空,就和老三杨盼娘走散了。

“老三,盼娘!”

“杨盼娘!”

杨蔓娘顿时急了。

她努力的跳起身来,大声的呼喊着老三杨盼娘的名字。

但是,根本没有人回应。在这样热闹嘈杂的氛围中,大声呼喊根本无济于事,她的喊声很快就被周围的声音淹没了。她甚至根本没办法转身,就迅速的被人群挤着不由自主的往前走。

脸上带着的钟馗面具,也不知什么时候掉了,杨蔓娘不由得想起,之前在南熏门的时候,听张嫂子说的那些拍花子的故事,忍不住有些急了。虽然杨盼娘明天就十岁,虚岁十一岁了,在这个年代来说,过两年都快要及笄是大姑娘了,但是在杨蔓娘的眼里,杨盼娘依旧还是个小孩子。

从刚穿越来大宋的时候,兄妹三个就一起相依为命。与其说是自己照顾着他们,不如说是他们两个在支撑着自己。若不是有这两个小的一直陪伴,杨蔓娘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今天。

杨蔓娘不由的想起刚穿来大宋的时候,家里吃食短缺,老三杨盼娘明明也很饿很馋,却总是会把稠些的那碗白菜水饭给她和老二杨士林吃。还有她的羊皮裘上破了洞,她都没说,她就已经默默的为她补好,一点儿都不耽搁第二天穿。还有如今,她每天晚上写稿子,她也总是会默默的为她剪灯花儿,收拾稿子,准备好热茶,让她能更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