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3/4页)

比如一个普通的县衙小吏,差一点儿的,一个月赚四五千文的俸禄,好的一个月七八千文。除了正俸外,还有衣裳钱、禄粟钱、添支钱、薪碳钱、盐钱、茶酒厨料钱、职钱、公使钱及一些年节的赏赐,若是地方官员还有职田,官员被外派差遣的话,还有出差的津贴补助钱。零零碎碎的算下来,一个月下来,收入最低也在三两银子以上,算是典型的中产收入了。

这样的收入租房子很富裕,可买房子就不够看了。所以如今汴京城的大部分官吏,还都是租房蜗居族,一边租公租房,一边努力攒钱买房。比如大宋名人苏辙,也曾因为买不起汴京的房子而苦恼,还为此写过一句诗,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后来,在许州盖了三间新房,觉得人生一辈子,有个房子总算是值了。

还写诗自嘲道:

“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

可想而知,时下买房的不易。

不过,人总是渴望有一个固定居所的,尤其是对于已经连续搬了好几次家的杨蔓娘来说,虽然生活在慢慢变好,可偶尔内心还是不免有一种寄人篱下的不安定感。总感觉只有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是家,才算安定下来。

所以如今手头有了银子,第一件事便是考虑买个房子。

“唔,汴京的房价确实不便宜,不过以杨娘子如今的身价,倒确实可以考虑了,不知娘子还记得金牙人吗?”

朱旭作为报房东主,自然知道杨蔓娘如今的稿费和分成已经快九千两了。这笔钱虽然买不了靠近大内的常乐坊,景福坊和寿昌坊这些地方的大宅子,但是买内城普通的两三进的民宅还是很轻松的。所以,倒不怀疑她的实力。

“金三万?”

一听朱旭提起这个名字,杨蔓娘脑中瞬间浮现出一个穿长袍的瘦削汉子,和一排黄黄的大门牙。

“就是他,娘子也见过的,之前咱们第一次签约就是他去县衙办的。他虽不是汴京最出名的牙人,但为人还算妥帖厚道,在朱雀门这一片儿口碑一直不错的。”

朱旭喝了一口茶,笑眯眯的道:

“娘子若是打算买宅的话,倒是可以考虑一下他。”

“好,多谢员外相告了。”

杨蔓娘点了点头。

“娘子不必客气。”

朱旭摆了摆手。不过想到杨蔓娘说到相告二字,他的神色还是顿了一下,想起了早晨看的李氏小报。

犹豫了片刻道:

“娘子可看今日的李氏小报?”

“还不曾,怎么,是上面有什么新鲜事儿吗?”

杨蔓娘笑了笑,她也才刚从早市上回来。

这段时间不写书了,每天就清闲了许多,晚上也不用熬夜,早晨直接睡到日上三竿,起来洗漱罢,便带着白绾绾去早市,给自己要一碗灌肺和七色烧饼,给白绾绾买一条小鱼干,一人一猫都吃的美滋滋,回来都快午时了,倒是还没顾得上看报呢。

“我这里有一份,娘子一看便知,不过上面只是小人之言,娘子瞧了不要动气才是。”

朱旭踟蹰了一下,从袖子里抽出李氏小报递了过来。他今日过来,一方面是为了送银子,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这个事儿。

不要动气?

杨蔓娘有些好奇的接过小报,第一眼便瞧见了首页上清月散人的发言。

女流之辈?幼稚可笑?哗众取宠?牝鸡司晨?贻笑大方?

这清月散人为了讽刺自己,不会是把这辈子学的成语全用上了吧?

杨蔓娘挑了挑眉,突然嗅到了一丝故意引战的味道。

朱旭是个商人,从来都是和气生财,当他早上看到报纸的时候也是气的不行,可是又怕杨蔓娘看了,年轻气盛会冲动之下做出什么事儿,才特地借着送银子跑来一趟。

此刻见杨蔓娘盯着小报半晌不语,便有些担心,连忙苦口婆心的劝她息事宁人:

“其实这上面的话都是那清月散人自说自话,根本不会有人相信的,娘子看过了也就罢了,咱们别理他就是。娘子是名贵的瓷器,他是路边的瓦砾,没有瓷器去碰瓦砾的理儿,反正那清月散人的书也没有卖出去,发发牢骚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员外错了,这可不是发发牢骚就会完的事儿。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世上的事情从来不是你不理就不会有的,我估计现在看报的人都吵翻天了吧!”

杨蔓娘是个现代人,在网上见过太多的引战带节奏的帖子,自然瞧出了这清月散人想干什么。不得不说,对方还挺有心机的。

“额,似乎是这样,我路过茶馆听到好些人都在说这个事儿,有的骂他有的支持他,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骂他的人多,真不知道这人图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