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2/3页)

这件事,在大宋民间引起了极大的愤慨,但是,碍于西夏人的淫威,百姓们敢怒不敢言,都不敢出头,主管的衙门也装做不知道,不愿意去招惹西夏人,张尉的家人更是苦苦求告无门。

最后,是年轻的太学生们站出来了!

当时是七月初一,汴京的三千名太学生围在皇宫门口抗议,在黎明中敲响了登闻鼓,吸引了将近一万多人抗议逼宫,皇宫中大臣们面对这样的情况都束手无策,最后是皇帝妥协了。下旨要求西夏驻京会馆交出凶手,最后,那两名凶手被群情激奋的太学生们用棍棒打成了肉泥。

从那件事之后,无论是西夏人高丽人金国人,还是辽国人,在汴京做事都收敛了很多。

也是那一次,太学生们的勇气血性和团结,让无数汴京人敬佩和感动,也使得他们成为汴京在野的一支庞大势力。所以,太学的事情都是由学正和太学生共治,一般情况下,连官府也不敢随意去太学抓人的。

所以,张子清也根本不可能去太学抓人的!他可不想做西夏人的走狗,最后被太学生们揍死!还没人同情!

“可他们毕竟烧了西夏人的匾额啊,闹出事儿来,总得有人出来抗事儿哪!”

杜威还是有些担心,出主意道:

“那不然,柿子捡软的捏,咱们找那个写书的墨瑾公子开刀吧,她就是始作俑者,这事儿还不都是因为她的书才闹起来的?”

“你想死你就去!”

张子清闻言,顿时愤怒的喷了他一脸,直接一甩袖子走了。

留下杜威一脸不解:

“老孙,这?”

“老杜啊,你也是傻了,什么叫柿子捡软的捏,你看看那墨瑾公子是软柿子吗?”

“怎么不算呢?她不就是个写话本儿的女流之辈吗?虽然在汴京有些名气,可是也没有一官半职的,抓来问一问又能怎么样呢?”

“哎!老杜,你啊你啊!”

孙嘉拍了拍杜威的肩膀,无奈的道:

“你可真是.......你只瞧着人家是女流之辈,却不想想她写的东西,把多少男人都比下去了!你倒是瞧瞧,如今汴京有多少人喜爱她,人家有十几万的读者,随便办一个签售会,就几千人抢着买,随便发一个小句,半个汴京都在讨论。她在汴京的号召力,如今可不比太学生差哪!你今儿这般毫无理由的把人抓来,明儿这事儿就得上各家小报,不到一个时辰,咱们府衙就得被那些看书的人围了,搞不好你我二人,都得被人揍个半死。”

“啊!这......这女子居然这般厉害么!”

杜威瞬间哑了,他先入为主了,竟从没想过这一层。

见他不说了,孙嘉笑呵呵的劝道:

“民心可畏,咱们可不能瞧不起女人哪!”

“额......好吧,那这事儿倒是不好办了。”

“倒也没什么不好办的。”

孙嘉眼珠儿一转:

“老杜你刚才有句话倒是说对了。”

“哪一句?”

“柿子要捡软的捏。”

“额......你是说......西夏人?”

这时候杜威倒也反应不慢,想了想,瞪大眼睛有些不可思议的道。

“对!”

孙嘉嘿嘿一笑:

“反正墨瑾公子和太学生咱们都惹不起,我看这事儿还是拖一拖,让西夏人吃个哑巴亏吧!”

发生在开封府衙的事情,杨蔓娘自然是不知道的。

她这会子正合放假回来的老三杨盼娘在厨房腌菜,是的,你没听错,腌咸菜和酸菜。

今儿个是九月十六,霜降的日子。

汴京的气温开始大幅度降低,早晨在外面呼出一口气也变得白白的,人们出门也换上了御寒的冬衣。晚上睡觉已经开始点火盆儿了,地面有积水的地方,早晨起来已经开始霜冻了,在熹微的晨光下,远远望去,就像地面上铺着一面面晶莹剔透的小镜子。

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汴京的冬天就要来了。

所以,腌菜的日子也到了,这个年代,没有超市没有冰箱,腌菜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活动,毕竟,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每天吃地窖里的秋菜,未免有些过于奢侈,还是搭配了腌菜吃,才能更心安理得一点。

杨蔓娘家如今虽然不至于如此,但是腌菜还是必须要有的,偶尔吃一次调节一下胃口,而且冬天做大肉酸菜也很不错。

昨儿个老二杨士林又雇了一辆牛车,去潘楼买了一车的霜菘和芦菔,又买了两个积酸菜咸菜的大缸,姐弟三个连夜将霜菘和芦菔洗干净控水。

到今儿个水分也干了,倒是正好可以腌菜了。

“大姐,反正活儿也不多了,不然我来做,你去书房写稿子吧!”

前些年在南熏门的时候,姐弟三个每年冬天就靠吃各种腌菜叶子过日子,所以,老三杨盼娘腌菜的水平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