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未来的风“稻花老师,您的《一方……

“稻花老师,您的《一方屋檐》获奖啦!”

电话里,王蒙的声音即使失真,也能听出里面的喜悦。

“获奖?获什么奖?”

“茅盾文学奖,今年是第一次评奖,我们之前把你的《一方屋檐》报了上去,只是没获奖之前,没告诉你。”

第一届评奖,主要是从1977-1981年这中间发表的长篇小说中选。

他们也想过报《华尔街奇遇记》,可惜《华尔街奇遇记》只有十万字左右,只能算中篇小说。

李稻花听到心里一咯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得奖绝对是好消息,可李稻花害怕啊。

人怕出名猪怕,尤其是在她放飞自我的节骨眼,她刚把大家的注意力给转移了,这一得奖,不就又把注意力给拉了回来。

得奖领奖的时候,还要发表获奖感言,更何况,这是第一届,更重要,是要打个样的。

她的这篇小说也有意思。

《一方屋檐》刚发表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部小说,纯粹就是拍马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房改。

它没有一点内涵,体现不了一点文人风骨,没有批判精神。

果不其然,报纸公布茅盾文学奖消息之后,社会上立刻掀起轩然大波。

李稻花的《一方屋檐》在这份获奖名单里,显得格格不入。

其他的几部获奖小说,大多是带着批判色彩的,比如说《芙蓉镇》、《将军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这些小说,通过描写十年对社会各界的伤害,进行深刻反思,发人深省。

其他的获奖小说,写的也是过去的故事,只有《一方屋檐》,写的是未来。

虽然前半部分写的是普通人当下的困境,可后半部分完全是天马行空。

这样的小说也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吗?这真的没有黑幕吗?

看到报纸上写的黑幕,李稻花都懵了,她上哪搞黑幕去,短短三年,产出这么多小说,他们难不成以为她是梦游写出来的?

除了上次跟她爸妈们在北平旅游了一段时间,其他时间,她都是兢兢业业的写稿子啊,连认识其他作者,扩展自己人脉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说黑幕,丧不丧良心啊,这黑幕难不成是他们给她运作出来的。

外面吵的很厉害,那也不耽误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如期举行。

李稻花在父母的期盼下,穿上中山装,被他们送到人民大会堂门口。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文学界的一次盛举,除了六百多名文艺工作者,还有不少记者。

李稻花根据引导,找到自己的位置,两边的人她都不认识,还是大家互相介绍自己,才知道她左边坐的是梁晓声,右边是路遥。

这时候都还比较年轻,当然,也都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场

,梁晓声给她介绍,他们周围的作家都是谁。

基本上都是以后耳熟能详的,就算没见过本人,也读过对方的作品,或者是看过对方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

“首先恭喜稻花老师获奖啊,我也看过不少你的作品,实话说,确实很发人深省,还是年轻人的思想更活络,我们都老喽。”梁晓声开玩笑地说。

“哪里哪里,梁老师的作品才优秀,这次不过是侥幸。”

真的是侥幸,就水平来说,在座的作家,水平比她高的比比皆是。

可惜,再怎么样,她是带着未来几十年的历史回来的,能够比大多数人看的更远,更准确。

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小说,脱离了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就像之前说的,这次茅盾文学奖,有一半的获奖作品,描写的都是十年里的作品,围绕批判十年展开故事。

这不是评选组故意挑选这样的作品,而是在1977-1981年这段时间里,发表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相关内容。

这样的情况下,选中十年相关作品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如果这几年,发表的作品全都是这个主题,那今年再怎么挑选,最后挑选出来的,也都是这个主题的作品。

那也不能因为这样,就说今年的文学奖就只发给这个主题的作品。

今年不是十年主题的作品,也不是《一方屋檐》一个,就李稻花的作品争议大。

路遥特别想提醒李稻花,想问她的获奖感言准备好没有,在场的记者,很多都是冲着她来的。

作为最具争议的作者,别人的获奖感言可以随意,她的获奖感言可不能随意。

可惜,他们两个并不熟,李稻花又是个年轻女作者,在场这么多人,他突然提起获奖感言的问题。

李稻花领情到还好,不领情的话,那可就闹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