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风云激荡20年李稻花这会儿讲道……(第2/2页)
这部小说一定要拍成电影,它绝对会火!”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最多的还是乐子人。
74年的时候,还有一部电影叫《解放军占领巴黎》,那才是真的乐子电影。
李稻花这时候正在海南,改革开放大致是从南方到北方,从东边到西边,所以南方是最早进行改革的。
她要写改革开放,就要从南方开始采风,慢慢往北方和西部去。
西部的发展最慢,这也是没办法的,国家后来一直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也是很久才有成果。
听到说这部小说要拍成电影,在看看现在《自由灯塔》的风评,已经能想到这部电影出来之后,会有多少人奔着乐子去看的。
等到以后,或许还会被做成电影切片。
李稻花是真服了这群人了,她要写的改革开放可是正儿八经的作品,希望不会被曲解吧。
不过应该不会,她现在还年轻,能熬到以后信息化社会,作品的解释权还是归她的。
至于现在,无所谓啦,给钱就行,而且他们拍成电影,还能继续宣传《自由灯塔》,时间会证明一切。
钱和名她现在都有,只想再为社会做些事情,或许不能改变
什么,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人因为一些细微的改变,生活更好些呢。
就像他们之前在山里拍电影,在当地吃饭之后,剧组人员帮忙牵线搭桥,当地蘑菇慢慢越卖越好。
因为纯天然无添加,那深山里是真的没有污染,工业化还没破坏环境。
再加上远方物流越发成熟,各种东西也方便运输,国家也会对这些东西进行补贴,尤其是出口产品。
听欧阳远说,他们之前去的那个小山村修了公路,能从山上一直开车到山下。
山上的村民们都没搬家,小山村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现在山上也能挣到钱,以后村子会建设的更好。
村里的孩子们也都沿着这条公路去上学,比之前上学方便很多。
等到她写到那里的时候,一定要重新去那个小山村看看,或许,等到她到那里的时候,小山村会建设的更好。
现在在海南就听当地人说了很多改革开放的故事,有好,自然就有坏。
改革开放自然是好政策,可人是不同的,总有坏人要利用这个政策做坏事。
她是外地人,不过她是趁着海南的旅游旺季过来的,就不那么显眼。
就是她带着翻译员到处打听,会让当地人警惕,有时候也会被当地狗追着跑。
她也会觉得这实地调研真不是人干的事,可是想想,她这才哪到哪,那些卧底记者、缉毒警察……他们面对的风险比她大多了。
当然,这些实地调查她不可能立刻写出来,要等到差不多全部结束再汇总。
别说南北改革有差异,就连同一个省的不同地方差别也是十分大的,这就注定了她的工作量很大。
沉寂几年之后,李稻花带着最新的纪实小说,《风云激荡20年》重磅出击。
这几年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稻花之前写的很多当时并不被人们看好的小说重新翻红。
李稻花的改革三部曲,原本被人们认为是创新文学,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经济类文学。
而这本《风云激荡20年》,因为是纪实小说,很多人看的时候一度怀疑,这书是不是写错作者名字了。
这几年,李稻花虽然没有新的文学作品现世,她本人的英雄事迹依然流传在大江南北,更别说时不时地“诈尸”,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这样的人,能写出纪实小说?
他们倒是不怀疑《风云激荡20年》是纪实小说,因为写的太真实了,越是本地人,越是觉得真实。
书里各种当地特色改革措施和发展路线,以及通过这些政策创业致富的案例,当然也有各地隐藏的黑暗面。
比如说私人煤矿的安全系数不达标,比如说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制卖面粉行为,比如通过体制内亲戚关系不正当获取行业暴利……
李稻花写出来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
但是她不后悔,越早暴露出来,人民和国家遭受的损失就越小。
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就算有风险,也没有普通人去揭发出来的风险大,大不了以后就不在这行做了嘛。
当这本书发表之后,很多地方报纸都对这本书以及李稻花本人进行恶意诋毁,同时也有不少公众人物站出来,曝光所谓的她的黑料。
有些不明所以的人听到这样的话,对李稻花的感官变差。
了解内幕的人只会同情李稻花。
与此同时,针对李稻花书中提到的种种问题,各方也在展开调查,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