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林巧枝赫然已经建立起了威名。
段霍费力地吐口气。
感觉从来没有这么累过。
按理说, 他几十年积累的手上技术是比林巧枝高的,面对这种指导场面,完全可以游刃有余。
可林巧枝的操作, 真的有些过分规范了,严谨到让人怀疑她是不是教科书成精。
众所周知,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是不会完全按照要求走的。
即使是再简单的事。
比如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简单吧,还有人领着做,但放眼望去, 依旧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如果难一点,比如有一套二十八个步骤的食谱教学,能严谨按照步骤来, 要求自己和食谱一模一样的人,也绝对是少数。
“这个没有, 算了吧。”
“差不多得了。”
“这不是一样吗?”
“切丝的话, 这粗细看起来应该也行。”
……
这是主观意愿上的,还有不少客观的做不到,人的惰性使然。
就好像此刻的段霍。
他不和林巧枝在一起共事还不觉得,真的在林巧枝旁边和指导下做事,才发现自己居然有这么多小毛病。
他不得不提起精神,约束自己,要是一不小心注意到林巧枝又做了什么自己没注意到的操作, 心就是一虚。
主要是担心这大庭广众的,自己成“教学典范”了。
注意力一直紧绷着, 约束自己所有行为向规范靠拢,真的是疲惫。
于是,对林巧枝的操作,段霍是毫不犹豫的夸赞。
林巧枝和段霍从前不认识,往后很有可能也只是笔友,并没有多少利益交集,这就显得段霍的夸赞格外真挚淳朴了。
而当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抛弃了那些客套和场面话,予以同行简单真挚的赞美时,那些赞美的分量就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的。
不管是来围观学习的学ῳ*Ɩ 徒,还是在旁边焦急等待,又不得不做出镇定领导模样的祁厂长等领导,听到不断传来的“漂亮”“细致”等声音的时候,心就嘭嘭地一上一下的跳。
“这里再往外多修一点。”林巧枝做着,忽然要求了一句。
林巧枝的把关和指挥也是没有停,这是她的想法和方案,自然是她最熟悉落地的效果。
段霍却是一愣,下意识朝着林巧枝看过去,见她按对角线顺序,分3次拧紧压板螺栓。
段霍一下就把这个动作记下来了,感觉脑子像是被蜻蜓点水一样,恍了一下,同时再次诧异的看林巧枝一眼。
这种细致的考虑,很少出现在书面材料里,基本只存在于师徒传帮带的口口相传的体系中。
拧螺栓本就不是重要动作,拧紧就好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需要工人亲自去拧紧的,先拧哪一边,是不是一次拧紧到底,为什么我拧紧的螺栓就是比别人的容易在检查中出震松风险,都是需要选择、需要思考的问题。
思考得细致,对整体都是有好处的,不做思考,也能做下去,但就有随时出风险的可能,对整体效果也肯定是有折损的。
像是林巧枝刚刚这一步,分3次对角线拧紧密封胶条上的压板螺栓,可以使压力均衡,避免出现局部变形,导致密封失效,尤其是这种形状不规则的密封胶条。
而为什么是分3次,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了。
很细的一个点,很多得过且过的人可能永远注意不到,除非等有老师教。
于是,紧密的传帮带师徒关系,也就在这样一次次传递中愈发紧密了。
段霍不自觉看了一眼黄彩霞,感慨于她命好,仅仅从这一段不算师徒的临时技术指导里,他就能窥见林巧枝对极致的追求,还有扎实且灵活的知识积淀。
段霍相当积极地参与这次硅改,在林巧枝偶尔的指挥下,逐渐忙碌起来。
在其他人眼里看来,这个情况,就有点让人诧异了。
尽管看起来都是在干活,但段工年龄不小的人了,还有点嘴毒,竟然这样毫无抵抗的被指挥着,甚至时不时,还会对着工件露出诧异或满足的笑容来……?
对这些目光,段霍自然是心宽不理……才怪,他随口对围着的学徒们提几个问题。
尤其是刚刚从林巧枝那汲取到的,对细致的追求、对极致的追求,一下把围观的学徒给问得懵了,缩缩脖子像小鹌鹑。
段霍舒服了。
又叭叭叭讲了一些什么细节决定成败,还给某些不注重细节的人,还讲了一个“西瓜皮大王”的笑话,暗讽的就是那些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糊弄大王。
林巧枝和段霍配合得也蛮舒服的,这样一位会动脑思考的搭档,虽然有些聒噪和毒舌,但是配合起来的舒适感还是让人很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