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第3/5页)
只他还是头一回遇这样的事。
心头不免有些生奇康和究竟是如何巧言哄得富贵人家给了赏钱的。
“哪里要我多说什麽,人家自有买山货的主意,与他几句便利便给了赏钱。到底还是咱俩今日运气好,碰见了个出手大方的富家子。”
康和说罢,收拾了东西:“咱俩快些送过去罢。”
范景应了声,两人带着山货按照那少年说的位置寻了去,到了阔气的大宅门口,康和瞧见牌匾上题得宋宅二字。
他们是从侧门把东西送进去的。
大户人家的人倒是客气,请了两人进门还倒了茶水吃,不过于价格上却不如那小郎君好说话。
宋家灶上有专门采买的人,市场上的菜肉一应价格如数家珍,由不得人辩弄甚么价格。
一张嘴就知是老手:“盘计过秤这些山货值当个三贯钱。”
过来前,康和便问了范景他们的东西值个什麽价,清点下来按照市场上散卖的价格算,便是不溢价也能卖个三贯两百钱,过年涨点儿价的话,如何也能奔三贯五百钱去。
但若是拿去李大官人的食肆,按照那边收货的价格便只能得两贯五百钱的模样。
他们食肆一年四时都只给一个收货价,好处便是秋时好猎捕不会贱价,但坏处便是冬月过年也不会因此涨价。
不少猎手也有心眼儿,晓得他们铺子的习性,便在秋时去卖,冬月改别家。
可李大官人食肆有宗儿好,便是秋时先收那些老客的货,新面孔通常还是要遭压价。
范景不擅钻研,便一直都在李大官人那处卖。
康和心头有了数,这厢听管事妈妈客气的给这个价,瞧着也是有些想照着收货价格来买了。
他不多乐意,小郎君给的赏是一回事,他们转头压价又是一回事了。说不准这头压低了价格,扭头报去账上就是外头散卖的年价了,从中能捞不少呢。
若是往后要常来常往,康和倒是乐得做这个人情。
但宋家少爷也是一时兴起要吃山货,又非府上要常买来吃,下回再送山货来,人家未必买账。
既是一回买卖,还是紧着自个儿更好。
他笑道:“妈妈,您这个价便是压咱了,这时候外头哪样东西不跟那春笋似的冒尖儿的涨。也是小郎君诚心要,否则我同夫郎再外头多受会儿冻,街市上热闹,东西也好卖。”
“就是有剩,也有老主顾肯收。”
管事妈妈瞅了康和一眼,见是个能说会道的,便让了些价出来:“料想你们送来也辛苦一趟,再同你添两百个钱,也教你们好回家过年。”
康和听得这价,心头愿意做些退让,算上小郎君给的赏钱,如何都是赚的。
若是把价钱压得太死,也不好看。
“妈妈既是如此爽快好说话,我也不是那起子婆婆妈妈的,依了妈妈的价,外还送十斤山里的笋与妈妈。”
管事妈妈面上起了些笑:“你这小郎倒是体贴。”
说罢,招手喊了个小哥儿去秤银子来,又问康和范景两人还吃不吃茶。
从宋家出去,康和跟范景心情都不差,两人一并上街口的摊子上吃了一碗热羊肉汤暖身子。
点了点今儿卖的活物,拢共得了四贯多的钱。
范景把得的那一角银子拿与了康和:“你的。”
康和见他这样分钱给自己,心头有些不舒坦,道:“甚么你的我的,你这样,索性全都给我好了。”
范景听康和说这话,默了默,没搭腔。
其实他倒是早就起了心思要把钱拿给康和保管,他觉着康和并不是全然胡乱花钱的人,也是有盘算的。
只他也是个十分谨慎的人,轻易不会将身家给交出去。
“等席面儿摆了给你。”
康和听这话,将才还不欢喜的眸子又亮了起来,他凑在人跟前小声道:“怎的,要吃上嘴了才安心?”
范景不答他的话。
吃上嘴,怎才叫吃上嘴?那日教蜂蜇了还不叫吃上?
下晌晚些时候,起了风,瞅着不是下雨便是要下雪。
康和跟范景没在县里头多耽搁,上肉市的吴大姐那处买了一方肥瘦相间的猪肉,两人便赶着一道回了村子。
“哎哟,我的儿,你俩可算回来了。瞅着山头都白了,山底下也见了雪,迟迟不见着你俩下山,还以为出了甚么事。”
陈三芳打开院门,教两人进屋:“今儿俺听村口的祁大娘说虎头乡那个姓葛的猎手教野猪给咬了咧,人都是家里头求人给抬下山的。俺跟你爹听了这事儿都吓死了,想着你们再不回来,明儿就上去瞧瞧了。”
康和听得葛有全下山了,没同家里提葛家的事,只道:“今朝见下了雪便下了山,我跟大景先去了城里卖货,回来的便迟了。教娘跟爹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