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天下确然没有臣子给皇帝送檄文的道理,哪怕这个皇帝是已被逆贼废黜的皇帝,也决计不行。

但皇帝说要“借阅”臣子所写的檄文,又变成了合情合理。

这句“先发制人”,看似把他不想提及的话牵扯了出来,却也是缓解了他的尴尬。当真高明!

“不成吗?”刘秉又问了一句。

他觉得自己应该没猜错吧,曹操对曹昂对卞夫人的态度,应当是不一样的,能让曹昂来河内,至少还有一件要事待办。司马懿这小子打小心眼就多,可能也想得比较多,在这件事上倒也未必冤枉了曹昂。

他果然运气不错,回来就赶上了曹昂抵达。

但他是在这里“哎呀,同学你借我抄个作业”的口吻,听在曹昂耳中,却已成了天子执掌生杀予夺大权,于是举重若轻了!

袖中的檄文顿时更显烫手,偏偏此刻,只有他自己面对着眼前这位陛下,没有父亲母亲在旁为他参谋。

曹昂心惊肉跳:“不!没有不成的!”

他连忙将袖中的帛书扯了出来,递交到了刘秉的面前:“请您过目。”

“坐吧,随意些就好。”刘秉将檄文接了过来,见其上是还算端正的隶书,顿时心情更好。

他近来趁着监工的当口,恶补了不少文化知识,虽然还常常会出现认字认半边的情况,却怎么都要比之前好得多了。现在又不是让他把檄文念出来,只是看看上面写的什么,没那么难!

这檄文也并不算长,让他好好研究研究,若是让他来写的话,应当怎么说。

大学生写论文是不太在行,但举一反三的水平尚可!

可当曹昂离开此地,司马懿从禁闭房门的书房前经过的时候,竟还能听到屋中发出的一声哀叹。

他竖着耳朵在门外又等了一会儿,又听到了一声叹息。

司马懿心中腹诽。

“……这曹孟德等人到底把檄文写得有多不堪,才让陛下这么无奈?”

“又或者是兖州方面的筹备做得太差了,陛下觉得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

若是让曹操听到司马懿的这些话,非得抄起宝刀来,跟这个乱认辈分的家伙算算账,但现在也只能先背着这个黑锅了。

刘秉也当然不是因为这样的理由,才在这里长吁短叹。

他对着铺开在面前的檄文,又咬了两下笔杆子,还是觉得无从下笔。

可这不是因为这份檄文不好模仿,恰恰相反,是太好模仿了。

只见檄文上写道:

【瑁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

董卓自领太尉,霸占京师以来,暴逆不臣,贪残酷烈;欺天罔地,败国废君;更有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三公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刘秉面前的草稿上,随随便便就能列出这檄文的节奏。

无外乎就是,先骂董卓,这人如何如何不干人事,罪行罄竹难书。然后说,朝廷里的三公,有地位的人,也都受不了这家伙了,让大家赶紧有兵马的速速起兵,打到洛阳来,重新扶持王室,拯救百姓。

那他要想按照这个写法来写,别说是要模仿出一篇来了,模仿出三五篇也没问题。

可越是简单,也就是越难啊。

他是谁?他现在是“皇帝”!

皇帝的檄文难道能跟臣子的檄文写得完全一样吗?

最起码也得有些不一样的说法才行。他原本还在想,既是天子,檄文精简,掷地有声,也算一种特色。结果曹操把他的路堵上了!

“历史上还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檄文吗?”刘秉苦着一张脸,努力回想。

奈何这玩意又不是什么必备篇目,像他这种水平的人,只记得什么陈琳替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把曹操的头风病都要气好了,骆宾王给徐敬业写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还得了称赞说怎么把这种人才流落在外。

至于写了什么?他不知道哇!

就勉强记得一句,叫什么“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把六尺改成七尺多,勉强也能用用。平白多了他这个假冒儿子的汉灵帝,正好坟墓才被董卓盗过,说是“一抔之土未干”好像也没毛病。

但光靠着这一句有什么用!

唉,难办,太难办了!

……

“你给我当心一点!”刘秉眼皮一抬,顿时大惊,连忙高声提醒。

刘豹手下一个发力,好悬才将手中的月牙铲重新抓稳了。

他脸色一白,只见陛下三步并作两步,已走到了他的面前,“你手里握着的是兵器,怎能分神!若再这样,你还是趁早继续读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