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来得太快了。

或者说,是来得太巧了。

这种巧,足够让一向想法大胆且缜密的刘表做出一个猜测。

有没有一种可能……

“不,刘备应该不是来得巧,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这里。之前我们不是怀疑,为什么荆南宗贼在收到了邀约之后,居然会反过来发问吗?”

刘表眼色一沉,看向蔡瑁,问出了一句话。

在这句问话面前,蔡瑁的脸色也急剧地朝着更难看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们做的!”

洛阳朝廷派出的人马做的。

他们就像是有着一双自高处俯瞰下来的眼睛,洞察着全局,盯着刘表和蔡瑁联手后的一举一动,又在起先不动声色,却恰恰在最重要的地方,走出了推波助澜的第一步。

“等等……等等!”蔡瑁的脑子起先还因孙坚的耀武扬威之举一片混乱,现在总算是在刘表的一番话中,找回了些许神志。“不对吧?你是孤身前来荆州的,随后又在蔡府中深居简出,没见过几个人,为何洛阳朝廷的人能如此快地针对于你?”

他们要构建一条在荆州南北贯通的消息门路,没有这么容易。荆州的排外毋庸置疑,要不然,刘表也不必非得倚重于他。

除非,他们比荆南豪强宗贼更早一步知道,刘表以长安朝臣的身份到来!

而这更早一步知道的人……

“蒯异度!”

“蒯家的人!”

两个不同却也相同的答案,同时自蔡瑁和刘表的口中说了出来。

该死,果然是出了“内鬼”。

可不等蔡瑁重新去想,蒯良蒯越兄弟离开襄阳北上的由来始末,他就见到一个小厮匆匆忙忙地自外面跑入,一进门便已扑倒在了地上。

“慌什么!”蔡瑁厉声斥道。荆州襄阳名门,岂能这样的表现。

小厮惊声答道:“不好了!外面,外面……出事了!”

总算他还有一点剩余的理智,没等蔡瑁再问,就已端起了一张像是匆匆誊抄下来的青布:“蒯家的人正在城中大肆散播檄文,向襄阳百姓说,我们蔡家乃是听从董卓贼子号令的叛逆,洛阳天子震怒发兵征讨,已先破宗贼联军,正在两路南北包抄襄阳!”

“若不想襄阳上下都被牵连,便尽快认清现实,勿要再做不智之事。”

其实襄阳百姓未必明白为何董卓叫做叛逆,也分不清两个朝廷,但他们知道,洛阳的皇帝曾经向荆州发出过一封招贤令,将荆州视为自己的疆土。

蔡瑁意欲扶持刘表上位,若能抢先一步立威定调,那就罢了,偏偏南面的战报送抵襄阳、来到他们面前的同时,蒯家也收到了消息,于是抢先一步放出了檄文。

那就好分辨了。

谁强,谁就是荆州刺史。

洛阳距离荆州更近,还取得了优势,凭什么说刘备不是荆州牧?

刘表匆匆上前,扯过了那封誊抄下来的檄文,明知自己此刻应当镇定地看清其上的文字,他还是难以避免地眼前一黑。

他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终究已是年近五旬,不似年轻人一般好精力。

自打他对外宣告身份的时候,他便始终觉得,有一种悬而未发的隐患,就在他的近前,让他难以安寝,现在,可算是给了他一个结果,也给了他一记迎头痛击!

还是蔡瑁的声音从近前传来,拉回了他的思绪:“这不是仓促写成的檄文!”

那甚至可能,不是由一个人写成的檄文。

蒯越的文笔如何,大家都在襄阳,心中是有底的。

而蔡瑁还从未见过,他能将话说得如此激进狠厉,不留一点给彼此挽回的余地。

其中字字句句,全是对蔡瑁对刘表对董卓,还有对那些只知享乐逍遥的宗贼的怒骂,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精雕细琢,务求不给对面一点侥幸的余地。

刘表的手也已缓缓地收紧,攥紧着这把捅向他的利刃。

而他甚至还不知道,对面到底是如何说服蒯氏相助的,还是这种放低了身段的倾力相助!

起码光靠着孙坚的武力,远远不够!

这让他不得不去想,那个在此前还于汉室宗亲中名不见经传的刘备,是不是有着远超过他想象的本事。也正是这样的人,效力在了刘辩,不,现在的刘秉麾下。

“德珪,你现在有两个选择。”刘表艰难地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一个,是现在就将我捆了,送到刘备和蒯越的面前,说你蔡氏看错了人、识错了主,现在弃暗投明也不迟,最多就是损失一笔家财。而另一个,是与我即刻离开襄阳,调集你蔡氏兵马,等我方的援军抵达,与对面再拼一把。你选哪个?”

蔡瑁的眼神有些奇怪:“我还以为在这噩耗面前,你会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