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二更)(第3/3页)
荀攸沉默了片刻,其实有那么一点想问,为什么张燕会知道孔融的存粮数目,毕竟按他的说法,两人的关系绝对称不上亲密。
可转念一想,有些问题那么计较干什么,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就好。
又听刘表在旁幽幽接道:“当年孔融为何进大将军祝寿,因不在名册内,竟被拒之门外,孔融也硬气,直接带着名帖转头就走,顺手辞官,可见此人能力如何姑且不说,气性并不小。既有粮在城中,管亥又不通攻城之法,孔融他不会坐以待毙的。”
荀攸大喜:“好!有使君的这句判断,我能安心北上了。”
……
刘表和张燕的分析也一点都没错,孔融他确实没有坐以待毙的打算。
他目睹了大儒郑玄的儿子为了前来给他解围,消失在了乱军之中,在城头嚎啕数声,心中惊恐了一阵,又按捺下了恐惧,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
孔融他不明白……
都说得道者多助,他来北海的时日,虽然算不得太长,但自觉做的事情也不少,怎么就走不出一条出路呢?
反正必定不是他出兵征讨管亥的问题。
这群人该打!
不受官府束缚,不遵朝廷号令,他身为北海相,需要将他们打散,难道不是在履行职责,恪尽职守吗?这当中的发展出了些问题,就是另外的事了。
但如今被困城中,他急需一路援军,又是不争的事实。
“援军,援军……”孔融踱步多时,忽然目光一亮。
等等,他可能还真能有一路援军!
他初来北海上任时,就让人把此地的奇人大才,一并汇报到了他的面前,其中有一人不在北海,而在临近的东莱郡,名为太史慈。
他不仅长臂善射,武力非凡,还有一桩奇事在身。
说是往前数几年,朝廷的秩序还未这般崩坏的时候,哪怕青州距离司隶稍远,各类文书也能轻易送至洛阳,交付有司评判,只是朝廷官员少有前往青州复核,于是以文书先到者占优。恰好青州的东莱郡衙署与那青州州府之间有嫌隙,还同时送了一份意见相左的公文入京。
二十一岁的太史慈领着郡中俸禄,星夜疾驰,追赶州府送信之人,还真被他赶上了,又用了些计谋,毁掉了这份文书,把自己的那份先交了上去。
这事虽然是办成了,但他也因此遭到了州府的仇视,被迫逃亡到辽东去了,只留下了母亲在东莱独居。
孔融于是数次派遣人去过问太史慈的母亲在此居住是否安好,又让人送了些生活所需。
他本不希望把这份善意用作人情筹码,但此刻,已是局势所迫了!
若是能派人疾驰出城,恳请太史慈的母亲去信辽东,请太史慈折返归来,回来之前,也向刘虞求援,索取些人手为助力,或许,真能为他谋来一条生路。
太史慈义薄云天,刘虞以仁德治幽州,当是他孔融的知己,也是他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