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4/5页)
但他已至天子治下,又在沿途见到了从冀州至河东的风貌,对于此番捐赠要大出血一番的郁闷,已尽数抛在脑后了。
更别说,这洛阳都还未到,他就已见到了一路能和他们比拼财力的劲敌!
若是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却还争不到头名,在陛下面前是那个“第二名”,算什么意思?
以他的目测估计,东海麋氏的车队阵仗,似乎和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不过,他还有个最大的优势。
冀州远比徐州距离司隶更近,他还来得及让人即刻赶回,再运一批军资入洛!
这招摇入京的两路车队,也毫不意外地收获了洛阳百姓震惊中夹杂着钦佩的目光。
虽说,当甄尧竖起耳朵去听他们说的话时,又忍不住黑了脸色。
“我的天呐,这又是哪位将军缴获的不义之财?”
“……不知道啊。”
“陛下把孔文举发配荆州,叮嘱治下官员必须踏实办事,务实求真,这是谁这么务实,直接用钱说话?”
“你们说,和之前荆州蔡家,还有那汝南袁氏的东西相比,谁更多些?”
“不好说,那一批罚没所得,还是金银与书籍居多吧。”
甄尧神情一凛,顿时意识到,自己先前的自傲,在方今这个时候尤为要不得。皇位交替,大汉重定,必然是彻底洗牌的时候,连汝南袁氏都不能保全,何况是他们家这样在数代之前才出过大司空的富户。
还没等他开口,在远处又传来了另一个声音。
他扭头看去,就见麋竺坐于马上,向着道旁大声说道:“诸位,此非抄没所得,是我徐州百姓感谢陛下令将领收服了青州黄巾,未入徐州为患,捐赠家资相助讨伐逆贼董卓!徐州路远,但仍愿为陛下尽一份心力。”
甄尧脸色一变,也当即大声说道:“冀州甄氏,携粮十万石,愿助陛下平定关中!”
十万石!
甄尧这话一出,先前那种种好像更符合洛阳的猜测,都在这一刻被围观的众人抛到了脑后,也有若一块巨石,砸进了水潭中,激起千层巨浪。
这是商人的投机也好,是为了防止招来清算的提前交底也好,是报国之心也好,总之出现在洛阳的,就是这十万又十万的军粮,是助力朝廷早一步攻破董卓的筹码。
连远在徐州的富商,都费尽心思,将军粮押送而来,又还有谁能说,陛下不是这真正的天命之子!是必将令天下重归一统、欣欣向荣的中兴明主!
……
“临淮鲁肃,捐粮一万五千石。”
“东海麋竺,捐粮十万石。”
“中山甄尧,捐粮十万……零一千石。”
荀彧念到这里的时候,话中忽然有一阵可疑的停顿,似在犹豫,要不要告知陛下,在这两批粮草送到洛阳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插曲。
但他这一抬眸,就见陛下望向了窗外,神情不似他想象中的轻松,而是透着几分严肃。“……陛下?您不高兴吗?”
刘秉回过神来,缓缓说道:“我当然高兴。有这批军粮在,朝廷甚至可以不必等到秋收,就能向关中发起讨伐。但……”
应该怎么说呢?怎么形容他现在的心情呢?
他斟酌着一番情绪,说道:“朕……既觉欣喜,又觉恐惧。”
“恐惧?”
这还真是个荀彧没想到的词。对于他这主持内政的官员来说,麋、甄两家捐献的军粮,来得恰到好处,正合时宜,若是陛下愿意的话,还可以向他们宣告数年免税的圣旨,以表彰他们的忠君爱国之举。这恐惧又是从何而来。
但这位年轻帝王的神情里,又隐约让荀彧读到了某些信息。
刘秉的下一句话,无疑证实了他的猜测:“怨不得有人说,何必去分什么各州首富,皇帝才是天下间最有钱的人,只需要从每个百姓身上取一文,就能立刻敛财千万,只要向四海号召富户捐粮,哪怕土地仍是贫瘠,也能集齐军粮数十万石。”
这是何等的诱惑啊。若是人的欲望不能满足,便如先帝这从亭侯继位的宗室一般,觉得什么东西都要越多越好,此刻的喜悦便会成了乐极生悲。
刘秉怎能不在听到这一声声的宣读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他在现代虽然衣食富足,但也远不及此刻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样的金钱来之容易。
“陛下……”
刘秉忽然一笑:“哈哈哈哈文若无需担心,朕已有一杆权衡的秤在心中,何惧于此!”
这句恐惧,只是他用来提醒自己勿忘初心的,而不是让他束手束脚,作茧自缚。
他已不是第一天当皇帝的人了,在这一众期待的目光当中,又怎会因这纷至沓来的财货而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