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一更)(第3/4页)

他没有听错陛下的话,就是让他这位曾为董卓效力的西凉降将留守后方,为陛下保卫京中的太平!

这份器重,怎能不让人为陛下抛头颅、洒热血,为这天下太平尽心竭力。

“虎贲中郎将吕布何在!破虏将军何在!征西校尉何在!”

这三句点将发出,众人俱是纷纷一惊,不解陛下为何会忽然说起当下并不在洛阳的人。

可他们很快就意识到,陛下早就对此有了安排。

只因这点将号令既出,当即就有三人走了出来,代替着不在京中的三路兵马统帅应答。

那是于夫罗之子刘豹,孙坚之子孙权,曹操长子曹昂。

其中前两位的年纪,似乎并不应该出现在此地,但这两名孩童哪怕身处这等恢弘的场面中,也毫不见他们有露怯的表现。

这份在少年人当中少有的沉稳,已能让人隐约看到,陛下的后备人才,并未因百官被劫掠至长安而稍有损失。身居洛阳京城要地,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仍有源源不断的人填补上来。

不仅是这些正待长成的年轻人,还有那些如同鲁肃一般赶来洛阳的贤才,那些准备入读太学的新人……

讨伐关中的董卓,正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在这十三州土地上尽情发展。

只见这三人站定在了第三列,接连答道。

“回禀陛下,虎贲中郎将与长水校尉已屯兵凉州。”

“回禀陛下,破虏将军已派遣偏师,自荆州腹地赶赴武关。”

“回禀陛下,征西校尉枕戈待旦,不敢稍有懈怠,死守函谷关,以望长安!”

曹昂不知道为何,越说越觉精神振奋,好似先前的鼓声与呐喊,都已让他一腔热血沸腾,也无比庆幸,父亲领着这个征西校尉的官职,便必定是征讨西方长安最重要的前锋。

刘秉深吸了一口气,振声应道:“着吕布、张辽,于凉州出兵,封锁董贼去路,绝不可令其逃遁。”

“着孙坚、刘备,择人留守荆州,另出将领自武关突袭关中,为朝廷大军策应。”

“着曹操自函谷关先行出兵,为前锋攻打弘农,破除戍守敌军!”

三人整齐划一的声音,响了起来:“是!”

哪怕这三路兵马,并不在洛阳阅兵的方阵中,并不在天子的面前,却毫不影响,这三路兵马的所在,因此刻的点兵,而被告知于在场的所有人,也让本就已经沸腾振作的士气,又一次被推向了高峰,仿佛要随同那马踏飞燕之势,直冲云霄而去。

当他们抬头,向那高处大坛望去的时候,也看到的是愈发激动人心的一幕。

陛下又一次拔剑在手,像是在向着面前响应点将的将领发出一句最后的号令,又像是遥隔千里,向着董卓发出了一句最终的宣战。

“传令,整军!出兵!”

对这座平乐观来说,打从汉明帝将它修建起来到如今,只有天子在此校阅兵马,只有天子为出征的将领送行,在高台上目送着士卒远去,但这一次不同。

陛下如同来时那样按剑而行,一步步在华盖与官员的护送下走了下来。

在高台之下,已有人将一匹神骏宝马牵了过来,虽不如赤兔一般能当一句“马中赤兔”,可当陛下翻身上马的时候,威严的君主自与这宝马成为了出征的一体,让士卒之中又发出了一声欢呼。

闻鼓而进,闻金则退。

于是在此刻,战鼓又一次咚咚擂响,伴随着一声拉长的口令。

“出兵——”

出兵!

一时之间,整个洛阳都热闹了起来。

校阅兵马的场地位居洛阳以西,并不在城中,但一想到此行是要收复关中,让天下不再如此荒谬地有着两个皇帝,让陛下成为这唯一的君主,洛阳的百姓又怎能不在秋收前暂时的农闲里蜂拥而至,希望能目送着陛下的出征。

以十万石为数的军粮,也随着一辆辆木车行动了起来,向前方运去。按照陛下与荀彧商讨的计划,这些军粮将会先一步抵达函谷关,咬着前锋的行军,赶赴弘农前线。

骨碌碌的木轮,踢踏的马蹄,还有士卒仿佛并不怕口干舌燥的鼓劲呐喊,汇聚成了远比鼓声还要分明的进军信号!

若是声音能够无休止地向前传递,它必定能越过函谷关,直笼罩在关中的土地之上,宣告王师到来!

不过……

这委任曹操为讨贼先锋的敕令,已经先一步送到了这位征西校尉的手中,也让他眉眼一振,大笑出声:“好,好!”

“子孝!子廉!听到了吗,陛下有令!咱们与那董贼麾下的徐荣纠缠数月,去岁也是这混账玩意,把我们拦截在了虎牢关外,让陛下自己先杀回了洛阳,现在找回场子的机会,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