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塾师难求

李老先生走后,赵氏的脸上沉的可以滴出水来。

陈老爷依旧说着他的的口头禅:“凡事要往好处去想……”

赵氏静静地看着他,后者想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所以然,只好拍拍陈琰的肩膀:“儿啊,交给你了。”

言罢,领着孙子跑出去避避风头。

陈琰能有什么好办法,只得硬着头皮从落榜的同窗之中打听,与他交好的同窗大多是成绩相对优异的廪生,只要没有正式职业,每月可食廪米六斗,一旦开始从事别业,朝廷便默认可以自食其力,不会再用廪米供他继续读书。

家境贫寒者很需要这六斗廪米,最多做些代写书信的杂活补贴家用,而家境富裕者根本不会去做教书匠,挣那每月一二两银钱去浪费时间消磨精力。

这就是塾师难求的原因。

赵氏每日被巷子里的熊孩子们吵的头疼不易,开出了绝对扰乱市场的三两银钱的价格,这才让陈琰找到一个家境贫寒的同窗——小张先生。

小张从前也是小康之家,家里开南货店,去年祖父过世,父亲接手了家中生意。父亲是个读书不太好的书呆子,既考不上科举,又做不了生意,不到一年就弄的青黄不接,还欠下了大量外债。

家里遣散了下人,眼看就要卖房卖地,为了继续学业,小张只好出来寻找营生,毕竟每月三两的诱惑实在很大。

可来到陈家的第一天,他便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一分钱是好赚的。

这些熊孩子们很会见人下菜碟,小张先生年轻,扛折腾,所以没有老李夫子那么好的待遇。

他被难缠的学生们泼了一身墨汁,为了三两银子决定咽下这口气,回隔壁住处换下一身新的衣袍,正盘算着要严厉的训斥责罚他们,重新回到学堂,又被座椅垫子里面的蒺藜刺扎了屁股。

小张先生连三天都没能坚持下来,就来跟东家太太商量辞馆。

可巧,这天陈老爷陪赵氏去寺庙上香,只有陈琰和林月白在家。

外头飘着雪花,屋里点着暖炉。

偌大的堂屋里,林月白耐心给平安和阿蛮讲《三字经》里的典故,两人听得很认真,还时不时拓展到小说话本儿里的情节。

小张先生心里苦,原来这家不是没有正常孩子。

他道明来意,陈琰听得一阵阵心惊,心知再挽留下去就是作孽,便封了三两银子作为补偿。

小张先生道谢准备离开,忽然被林月白叫住:“张先生家中是做南货生意的?”

“是。”他有些惭愧道:“店铺开在南施街,只可惜生意大不如前。”

“怎会这样呢?”林月白问:“南施街是县城里最繁华的几个街道啊。”

“家父不善经营。”张先生道。子不言父过,他实在有口难言。

张父一心向学,读了半辈子书还是个童生,却染上不少读书人的酸气,心高气傲,瞧不起昔日为店铺提供南货的商贩,嘴上也经常出言讽刺,走南闯北的商贩都是人精,收拾一个书生简直易如反掌,他们在契书上做文章摆了他一道,使张家亏了一大笔钱。

这还不算,盛安县的大小商贩合起伙来,只将不新鲜的果品和海味、低劣的腊肉和腌货、难吃的甜品和茶食供应给他们家,不出半个月,张家南货铺的生意就黄了。

张父日日酗酒,怨天尤人,大骂无商不奸,早已成了附近街坊的笑柄。

林月白其实早就打听过了,明知故问道:“事已至此,张先生打算怎么办?”

张先生摇头道:“我打算中断学业,先将家里的生意接过一些,勉力维持吧。”

林月白笑道:“恕我妇道人家直言,你家既已与全城的商贩交恶,再维持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将铺子盘给我家,一来可以获一笔现银还债度日,二来,我家愿聘请先生来做账房,仍是每月三两,只要将分内之事做好,闲暇时仍可以继续读书科举,您看如何?”

张先生沉默良久。

“先生心里其实很清楚,这对您来说已经是一举两得的最佳选择了,不过变卖商铺毕竟是大事,先生不妨回家与令尊令堂商议一二。”

“好!”张先生像是下了什么很大的决心:“我回去会力劝家父,”

陈琰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昔日的同窗,连店带人打包卖给了他的妻子……

完成了今日的读书任务,阿蛮要帮阿娘做褥子,平安就跑到祖父祖母院子里玩。

陈老爷夫妇已经回来了,但因陈老爷交代过,如果下了雪不要急着去扫,平安要玩雪,所以主院薄薄一层积雪是最完整的。

平安用小树枝在地上涂鸦,然后躺在地上,摆动四肢,在雪地里画出一个大蝴蝶。

夫妇俩被逗得前仰后合,赵氏见他疯够了,才将他拽起了,用掸子掸去他身上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