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听平安的,以毒攻毒!……

半个月内,孩子们拜了三次师,早都拜腻了,极其敷衍地完成所有礼仪,分别在自己的位置上落座。

陈琰不放心,坐在院子里听了半日,出乎他的预料,张先生教学居然很有章法。

他上午给进度不同的学生单独指导,下午统一讲经学,给年纪稍大些的孩子听,蒙学的孩子也可作为熏陶,虽然并不精深,也没有独到的见解,但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够用了。

照说这个年代,殷实人家的私塾,多是以培养学生考取功名为目的,就像北陈家的周先生,对那些冥顽不灵的学生几乎放任不管,只要别在他的课堂上捣乱,逃学请假一概不理,只着重培养那些聪慧懂事的学生,这也是导致陈平继等人更加顽劣的原因之一。

老张先生则不然,他坚持秉承“有教无类”的原则,要求所有学生,除了生病和家里的婚丧大事以外,概不许请假。

前些天经过平安的一顿抢白,他如醍醐灌顶好。

以他本人为例,不适合读书科举的年轻人真的太多了,读书需要天赋,经商也需要,可没有天赋的人却占据了大多数,难道都要躺在家里靠祖业养活?

“读书不但能科举,还能开智,读过书的人不至于昏聩无理,做出毁家灭族之事。再者能写会算,也可以让不考科举的年轻人好好打理家业,莫要走我的老路。”

赵氏听其言而观其行,险些感动地落下泪来,她的孙儿果真是“兴家之子”,大街上都能捡回一个这么好的先生来。

总而言之,陈家找到了合适的先生,老张先生也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

……

南陈家的孩子们比较尊老,看在他人到中年,不会在体力上折磨他,依旧是老套路,变着花样请假逃学。

张先生又是个很固执的人,这种固执体现在工作岗位上,就显得极为负责。谁敢逃学,他可以扔下所有学生,满巷子找,直到抓回来为止。

这天平安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正揣着手手跟几个婶子聊八卦呢,就见陈平继从巷头跑到巷尾,老张先生在后面穷追不舍。

“陈平安!”陈平继也看到了平安,怒气冲冲地朝他冲过来,大有一种你死我活同归于尽的架势。

平安拔腿就跑。

可他人小腿短,没跑出几步就被捉到了。

陈平继抓着他的肩膀一顿猛摇:“你我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我哪里得罪你了?找个阴魂不散的家伙来折磨我?!”

平安差点被摇吐了,一脸无辜地看着他:“平继哥,人和人是相互的,你对我好,我也要对你好哇!”

陈平继咬牙切齿:“谢谢你!”

好在老张先生匆匆赶来,擦着额头的汗,吐了几口白气,殷殷劝道:“陈平继,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贵在坚持,重在积累,最忌一曝十寒,快跟我回学堂吧。”

说着,他将陈平继从平安身上抠下来,连拖带拽的回学堂去了。

“陈平安,我跟你没完!!”陈平继的声音回荡在巷子里。

可是陈平继抓回去,其他孩子又跑了,老张先生只好挨家挨户的“家访”,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业,积极配合教学工作,“家塾联合”,把学生的人品和成绩提高上去……

南陈家几乎所有人,都被他的职业精神所感动,每天将孩子们“押送”到学堂,反复叮嘱他们好好读书,别给老张先生添麻烦,他真的太不容易了。

可是送到学堂又如何,这些长期放羊的孩子根本坐不住,安分不了几天就乱跑,老张先生只好再来新一轮的“家访”。

寒冬腊月里,老张先生奔波在家塾之间,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希望把孩子们拉回正道,经常被折腾出一身热汗,又一头扎进刺骨的寒风。

半个月后,他终于……病倒了。

赵氏和陈老爷带着礼物、现银以及深深的歉意,亲自去张家探病,老张先生得了很重的伤寒,沉沉咳嗽,高烧不退。

即便如此,老张先生固执依旧:“扶我起来,我还能教!”

小张却不得不将他按回床榻上,还教,命都要搭进去了。

赵氏哪敢让他这样回陈家巷教书,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不是作孽吗?

于是同他商量道:“张先生,您先安心养病一段时日,容我们回去再想想办法,把这些离经叛道的孩子们捋捋明白,到时在请您回去,您看如何?”

老张先生点点头,反复叮嘱:“一定要让他们读书明理,不能放弃啊!”

回去的路上,赵氏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然一拍车壁,吓了陈老爷一跳。

“就听平安的,以毒攻毒!”赵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