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这才是景熙朝恩科状元应……(第2/3页)

年迈的首辅林阁老朗声道:“上御奉天殿,亲策诸贡生,乃因诸位都是国朝未来的官员,陛下敬贤纳谏,诸位大可悉数陈列,勿惮勿隐,朝廷亦将采而行之。”

便有执事官分发策题和题纸。

题目大意为:朕自登基以来,敬天法祖,兢兢业业,无一日稍敢松懈,为什么土司屡发叛乱,晋南频繁骚扰边境,甚至发生了三府海啸这样的灾祸,使民不聊生?朕有爱民之心,固欲使臣工上下一心,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有什么可行之法?

陈琰仔细审题之后,提笔开始作答。

殿试之后,陈琰便推拒了老师和师母的邀请,回到椿萱胡同的住宅休息。

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走来,他沥尽心血,如今终于考完了,身体像被抽去了骨头。

交代阿祥他们暂不见客,回到房里倒头睡去。

殿试为三月十五日,传胪大典于五日后举行。

这五天里,陈琰困乏至极,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

阿祥几度担心他身子不适,正准备出门找个郎中来看看,就撞见一队宫人急匆匆过来传旨,命陈琰立刻入宫觐见。

阿祥惊讶极了,次日才是传胪大典,为什么提前一天传召入宫?

他不敢怠慢,立刻进屋将睡得正香的陈琰从床上拖起来,梳头洗脸更换深蓝色的进士巾服,一股脑塞进宫里派来的马车,碌碌往皇城而去。

行至半路,陈琰都没想明白,他的文章虽然不算保守,可也不至于犯忌讳吧?怎么就被抓到宫里来了?

进得宫门,陈琰下车,在太监的带领下一路行至雍肃殿。

“哟,”太监道一声,“看来咱们是第一个到的,您先在此稍候。”

言罢,他便进了乾清宫,片刻换了两个人过来传旨,命陈琰先去面圣。

陈琰便跟随太监走进乾清宫的大殿,御座上的皇帝身着团龙蟒袍的常服,头戴翼善冠,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正伏案批改奏疏,见他进来,微微抬眸。

陈琰避开目光,屏息凝神,端端正正的三拜九叩。

“你是陈琰?”皇帝又将目光落回奏疏上,一心二用地问。

陈琰恭声道:“贡生陈琰,叩见陛下。”

皇帝道:“知道为什么叫你来吗?”

“臣,不知道。”陈琰实话实说道。

“不知道?”皇帝抬起头,问身边的太监吴用:“你们没跟他说吗?”

吴用笑道:“按惯例,传胪大典的前一日先拆前十卷,引荐面圣,这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和二甲的前七人,都在这十卷里产生,陈贡生难道没听说过?”

陈琰不是没听说,只是会试成绩在百名开外,实在没想到殿试可以考进前十。

“你好像很意外。”皇帝略带笑意,吴用手里拿过他的试卷:“朕看你文风敦厚、义理缜密,只是立论上……略有避重就轻之嫌。”

陈琰道:“臣不知陛下何出此言。”

“朕问你选材之法,你就大谈选材之法,朕问你土司、晋南兵事,你就大谈军政,朕问你为什么会发生海啸,你为何避而不谈?”皇帝翻一翻手边的几份考卷:“不止是你,前十人力没有一人敢于正面回答朕的问题。”

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发生了如此大的天灾,时人相信“君权神授”,异象和天灾则是对无道君王的示警,这一年里,文官没少拿海啸说事,几乎成为皇帝最大的心病,他在人前表现得浑不在意,却时常暗自祷告:“朕躬有罪,无以万方,皆有朕受,勿伤吾民。”

陈琰理解皇帝的心情,可如此敏感的问题,要他怎么回答呢?

“你但说无妨,今日的奏对不会记入起居注。”皇帝添道。

“回陛下,去岁改元景熙,三府海啸,平地水五尺,沿江高一丈,七县遭灾,民多溺死,究其原因,是因为……”陈琰抬起头,一脸恳切地说:“赶巧了。”

皇帝一边喝茶,一边凝神听着,冷不防呛了一口茶水,连连咳嗽。

吴用赶紧将桌上的奏疏移开,拿巾帕为皇帝擦拭衣裳,一边尖声尖气地责怪道:“诶呀陈贡生,什么场合,不要乱开玩笑。”

皇帝挥退吴用,问陈琰:“你真是这样想的,还是趋利避害之词?”

“臣不敢欺君。”陈琰道:“臣斗胆请问陛下,夏桀遇到的天象,夏禹难道遇不到吗?”

皇帝沉默片刻:“说下去。”

“既然二者面临同样的天象,禹使天下大治,而桀却使天下大乱,是以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上天不因人们厌恶寒冷而废黜冬季,不因人们畏惧打雷而取消云雨,因此刮风下雨,海啸地震,非人力所能及,在任何朝代都会出现,倘若君主圣明,势必施以仁政,安抚百姓,倘若君主昏庸,就会造成民乱,加快国家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