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总要有人第一个尝试吧……

离开赵王府,一行人往啟县赶去。

天灰蒙蒙的,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灾情远比沈廷鹤想象的更严重,黄河决口数百步,三日前刚被堵住,又被洪水掏出一个洞,浑浊的巨浪裹挟着碎石泥沙,如猛兽般咆哮着涌出决口。

平安穿着雨披,踩着木屐,走在泥泞湿滑的大堤上,直感到脚下的堤坝都在震颤。

堤坝上不能站太多人,只能带两个锦衣卫上堤保护珉王,平安一下子担心起来,汛情凶险,如果有人扮作民夫冲上来袭击珉王,会一起跌进洪水里,连尸体都找不到。

想到原书中对珉王的描述,他不禁揣测,珉王后来的惨状,不会是璐王害得吧?

正在出神,知府、知县带着一众左贰杂官踉跄奔来,前来拜见钦差,沈廷鹤皱眉沉声道:“汛情当前无须多礼,上堤吧。”

“是。”

堤上一位披着蓑衣的官员正在指挥抢险,嘶哑的声音穿透怒吼的涛声:“沙袋!”

县里的青壮民夫便腰系麻绳,结成一堵人墙跳入齐腰深的泥水,喊着嘹亮的号子,奋力将岸上传递过来的沙袋扔进决口。

却似投入无底洞一般,填也填不住,巨浪翻滚,没过他们的脑袋,有人力竭倒下,又在同伴的拉扯下站起。

“再放!”

有人跑到那官员面前:“许推官,钦差大人来了,叫你过去回话。”

“天王老子来了也先等着。”许推官继续下令:“换竹筐!”

便有民夫将装满石头的竹筐抬上来,用麻绳串成一串。

“不要用麻绳,换成竹竿。”有个声音自身后响起:“这么多人挤在堤上毫无用处,分出两百人去外部修一道备堤,拆除附近民居,我要五百个装满砖石的箩筐,五十根房梁,将箩筐固定在房梁上,当做木桩打进水底!”

大腹便便的知府从后面赶来,对有些愣住的许推官道:“按沈佥院说得做!快!”

许推官抹一把脸上的水,转身去传令。

“都司衙门的兵到了吗?”沈廷鹤端着望远镜遥望河面。

“来了来了!”

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都指挥使司调来的官兵到了。

沈廷鹤将体型壮硕的兵卒分为五组,每人抱一根捆着石筐的木桩下水、打夯。最后用粗麻绳牢牢捆扎在一起,在水底形成一道用石头与木桩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墙。

忙碌了整个下午,缺口的水势终于得到了控制。

平安和珉王兴奋地喊:“成功了!”

堤上的官员、兵卒、民夫无不欢呼起来。

官员们紧急聚集在大堤旁的临时营地里议事。

沈廷鹤告诉他们,决口临时被堵住了,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内阁次辅徐谟提出改道新河以根治水患,希望这些一线官员能各抒己见。

官员们无不附和徐阁老的主张,只有那位推官许绎持反对意见,而且态度很坚定:“回回治河回回分流,看似是在解决问题,实则是破坏水系,徐阁老提出改道的秦河下官知道,河道宽浅,泄洪能力尚可,但根本承受不住全部的水流,倘若真的这样做了,将会出现更大的隐患。”

不出意外的,又是一番激烈地争吵。

傍晚回到营帐里,沈廷鹤在查阅河道衙门的卷宗档案,要紧之处会指给平安,让他帮忙抄写记录,珉王在一旁咬着笔杆琢磨他的功课,根据今天听到的吵架内容,记录下自己的见解。

沈廷鹤倒是对这两个孩子刮目相看。

才这么大点年纪,不顾舟车劳顿,不顾风雨泥泞,跟着大人们一起在堤上走了大半天,直到掌灯时分才吃上一点东西,吃完还能帮他研磨抄书跑腿打杂。

平安不娇气,他是了解的,可珉王身为皇子,从小养尊处优,竟也如此皮实,倒令他颇感意外。

第二日去另一处河道巡视,第三日去淤塞的运河巡视,两个孩子也全程跟了下来。

第四日,长随进帐中禀告,许推官求见。

沈廷鹤对许推官印象不错,是个勤政务实的好官,便让人请他进来。

许推官大礼参拜后,直切正题,他想到一个既能恢复故道,又能节约人力的方法,既在南北两岸加高堤坝,并人工筑堤收紧水流,利用水流的冲力,将河底的泥沙冲入大海。

他说得眉飞色舞,沈廷鹤听得聚精会神,待到他说完,沈廷鹤道:“你很用心,本官会将你的提议如实具本陈奏。”

许推官激动之色尽退,本以为朝廷终于派了个懂河工的钦差,谁知也是趋利避害之辈。

他敷衍地行了个礼,便离开了。

平安都无奈摇头,这家伙能力很强,情商是真低啊,大师祖什么年纪,什么位份,怎么可能随意给他保证呢,自然要请示朝廷,经过廷议才能决定方案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