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钱是被大风刮来的。……(第2/2页)
不知不觉就到了城西,料器厂的旧址在琉璃厂的尽头,尽管已经破败不堪,但规模之大,仍超出了平安的想象。
前后四进的大院子,前院是整整三间四面通风的大工棚,类似于后世的大车间,几个工部的官员迎出来,带着他们穿过一间工棚。
这里是熔制工棚,有十八口废弃的窑,还有工匠的操作台,中间只留出两人并排而行的通道,平安轻轻拂去台面上厚厚的灰尘和干枯的树叶,仿佛尚有余温。
卢三江触景生情,对他们讲述当年的盛况。
一行人穿过工棚,二院和三院为上下官吏的办公之所,满屋泛黄的稿图,还有东西两个单独的跨院,虽然树木假山已经垮败,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雅致精美,轩敞的大厅中有一道大理石屏风,屏风之后是一整排陈列架。
经过工部官员的讲解,平安才知道,这里是专门接待外国商人的地方,料器厂生产的料器,类似于官窑烧制的瓷器,不仅是满足内廷使用,还有可能流入市场甚至远销海外。
卢三江黝黑的脸上堆满骄傲的笑:“说来也是有趣,这料器的手艺是从海外带回来的,可经咱们之手再销往海外,却是供不应求。”
只可惜后来朝廷海禁,市舶司陆续关闭,料器没了销路,变成朝廷的财政负担,这才逐渐没落的。
他们又来到四院,一大排后罩房,包括左右厢房,共隔出二三十间,想必是工人的宿舍,东西两个大跨院,可以住七八户人家,里面有很多奇怪的陈设,想必是当年泰西匠人住过的。
据卢三江描述,当年料器厂工匠待遇优厚,隔壁还有一套里外四进的大院子,专门安置携家带口的工匠,薪俸要高过三品大员,当然,他们的手艺摆在那里,赚的也都是血汗钱,工棚里的高温窑一旦火力全开,普通人走进去连半个时辰都待不住。
工棚里又吵又热,飞尘过量,空气浑浊,长期在里面做工的人,因肺疾而死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些被飞溅的碎玻璃划伤皮肤甚至扎伤眼睛的情况。
料器厂开与不开,什么时候开,平安说了可不算,但他回去就设计了护目镜,硬逼着老卢烧出来给他看,还将厚纱布口罩及粗帆布制成的围裙挂在他身上。
老卢扯下口罩扔还给他:“这也太闷了,回头没得肺病,再被这玩意儿给闷死……”
平安拿在手里反复看看:“好吧,我再让刘厦他们想想办法。”
……
因为临近年关,重开料器厂的事暂且搁置,但研究所的进度丝毫不受影响——刘厦和金生用价值不菲的东海水晶做出了世上第一台显微镜,尽管是简易的,只能放大一百倍左右,那也是从零到一的一大步了!
然后就被平安用一副崭新的跳棋骗走了……
恰好刘厦又改进了一些细节,金生日夜赶工,终于在年前做出了第二台——升级版显微镜。
谁知升级版刚刚诞生,被珉王拿到太医院炫耀,又被刘院正无情借走,打算给医学生们上课之用……
金生自己还没玩呢,又哭了一场。
刘厦告诉他,没关系,别气馁,他还画了第三版。
金生哭得更惨了。
平安安慰他,虽然望远镜和显微镜是被大风刮走的,但钱是被大风刮来的。
金生的哭声戛然而止,什么钱,哪有钱?
果然,没有小孩不向往花不完的小钱钱。
既然跳棋已经被胡师傅宣传出去了,平安还客气什么?索性在木器店下了一百个订单,然后让卢师傅加急烧制出一批六色珠子,拿袋子装好,第二天一早,带着小伙伴们在东华门外摆起了跳棋摊子。
依照“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的规律,早朝一般不议大事,除了几位内阁学士、六部堂官容易被皇帝召集议事,其余官员在繁冗的礼节之后就会散朝,然后顺着人流朝东华门走去,所以东华门外是极佳的摆摊位置。
当然,普通摊贩有几个脑袋敢在皇城根下摆摊的,为了不被禁军驱赶,珉王充当起他们的保护伞。
果然,这天散朝很早,学堂还没到早课时间,他们趁早赶到东华门,刚支好摊子,就见官员们陆陆续续地出来了。
风宪官为了避嫌往往走在后面,恨不得与其他官员相隔十万八千里,可他们刚出东华门,就见一群官员黑压压地聚集在门外角落,叽里呱啦地说着话,也有人站在外围,探头探脑地观望。
这是要干什么?还有没有王法!
正直的御史言官立刻掏出小本本,打算将这些目无纲纪的官员名字记下来,参他们一本,至少也要让鸿胪寺扣他们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