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放榜。(第2/3页)

同考官推荐的试卷,往往先经过副主考的评阅,若副主考觉得不错,会在卷末写一个“取”字,移交给主考官,若主考官中意,便在“取”字之后写一个“中”字,此人便算一只脚踏进“天子堂”了。

阅卷是一项繁琐又枯燥的工作,还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两三日之后,两位主考都有些显露疲态。

这时副主考何昇忽然捻须笑道:“好好好!阅卷以来第一次见到这样好的文章,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当浮一大白!”

说着,在卷末写了个利落的“取”字,拿到主考官刘玺面前:“总裁请看这篇文章。”

刘玺啼笑皆非道:“何部堂,你三日里已经喊了五六回了。”

何昇想想也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大概是本届举子太优异了,不过这份文章,比之前的几份还要略胜一筹!”

刘玺接过试卷,认真阅读起来。

只见他脸色变了数变,最终咋舌犹豫起来:“你此前荐出的几份试卷,的确内容充实,文气贯通,但是这一份……固然是好,只是细微处的观点略有一些冒进了。”

何昇不禁奇怪:“总裁出这份试题的意旨,难道不是关于海贸?”

刘玺简直是有苦难言,他哪敢说今科会试的首题是陛下亲自授意的,就是在为重开海禁投石问路。

可他本人却是较为保守的官员,认为既然“寸板不下海”是祖制,不能轻易更改。且为官与治学不同,讲究守中、谦抑、面面俱到,刘玺像大多数考官一样,对文章优秀、思想激进的考生有些头疼。

毕竟水平摆在那里,不取不行,取低了也不行,举子在放榜之后是有权调阅自己的试卷的,如果被闹到礼部甚至都察院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刘玺还是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卷末写了个“中”字,并暂时与最优等的几份试卷放在了一起。

待到所有试卷评阅完毕,刘玺将同考官召集起来,开始裁定考试名次。先选出最优等的十人,在从中挑选五经魁首,便是这一科会试的前五名。

在副主考何昇的力荐之下,那份让刘阁老大感头疼的试卷还是挤进了前五。

“不知总裁意下,哪份文章可以点中会元?”一名同考官问。

“其实挑到现在,无论从文辞、逻辑、立意、学养上看,都已经难分伯仲了。”何昇见刘玺面色为难,为他找了个台阶。

正在发愁的刘阁老这才回过神来,但他没有顺坡下,而是令众人传看这五份试卷。

众人发现这五份中的四份,主旨切题,行文雅正端方、稳扎稳打,从风格上看,倒像是师出同门,但从首题的内容上看,比之唯一不同的一份,竟是略显空泛。

如此对比,高下立见。

“破题如铸鼎,收结若洪钟,理、辞、气无一不佳,多年没看到如此令人酣畅淋漓的文章了。”

“绳墨森严而气象万千,如名匠矩中应巧,实难找出比这篇文章更加优异之作了!”

众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毕竟除了正副主考和举荐此人的同考官,其他考官可没有与之绑定前途的苦恼,纷纷举荐那份内容更加明确翔实的文章作为魁首。

刘阁老是个十分中庸的人,既然定下会元、五魁首和前十名,后面的名次便依次按照其出房时的排名穿插放置,也是对十八房考官的意见表示认可。

“拆卷填榜吧。”

待看到一个个贡士的名字,刘玺不由低呼一声:“果然是师出同门!”

拆到首魁时,刘阁老好似预感到了什么,眨了眨干涩的双眼,任命般地坐回大案后。

……

贡士名单既出,便迅速填写榜单,张贴在礼部衙门之外,随即派出报喜的队伍,去各个会馆、客栈、私宅报喜。

三月的阳光十分和煦,告示墙下黑压压的人群却显得十分躁动。

平日里斯文从容的读书人在看到那一长卷巨幅榜单的一刻,不是破颜而笑,就是涕泗横流,情绪大起大落,百态尽显。

“考上了,老朽考上了!”一位头发花白的五旬老举子,两眼含泪的看着榜单。

众人寻声看去,原来是吴仲芳吴老监生,他的名次居然不错,排在乙榜第六十三名,只要殿试不出差错,二甲无虞。

相熟之人纷纷前去道喜。

议论最多的固然是会元和经魁。

“陈平安、刘厦、王实甫、邓驰、方禧。”有人左顾右盼道:“这是何人?”

熟知京中官学的举子道:“盖出自翰林院博兼堂,三位老师里两个状元。”

“好家伙!”

众人不禁对这几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五人何在?”

那人环视四周:“皆未至。”

“奇哉怪也,放榜这等大事,五魁首都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