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正文完麟游阙下,凤栖梧桐,……(第2/3页)

阿蛮不忘本,陈琰却不能再将她当做下人之女,只说外面热,让她进屋再说。

林月白也在堂屋里,使人将白铜冰桶里镇着的酸梅汤拿出来给两个孩子解暑,陈琰坐到妻子旁边的位置,温声对阿蛮道:“你若不嫌我书生文弱,执弟子礼吧。”

阿蛮错愕片刻,便朝夫妻二人纳首叩拜,一拜再拜,四拜方兴。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有些感动,这是对父母师长的最隆重的礼仪。

林月白扶起阿蛮,让她坐下,听她口述滇州的土司局势,及改土归流的实际情况。

正说着话,九环通禀说平继少爷换好了衣裳,来见大爷。

平安瞠目结舌:“堂哥?!你又离家出走了?”

陈平继白他一眼:“我是那种不着调的人吗?”

陈平继身量也长起来了,又因常年习武,变得猿背蜂腰、英俊挺拔。

他去年通过了武举乡试,是进京来参加会试的,武举仿照文科举,会试三年一度,在九月份举行,首场考马射,二场考技勇,三场考兵法韬略和实务对策。

平继这孩子从小就猛,武学天赋没得说,曾协助锦衣卫捣毁了一个贩卖人口的窝点,敏锐有观察力,脑子也还算灵光,如果不是被策论拖累,兴许能中个武解元。

陈琰任兵部侍郎时参与过武举阅卷,陈二老爷索性打个包袱,把陈平继提前送到京城,跟陈琰读三个月书,恶补一下文化课。

平安笑道:“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

陈平继考中了乡试,他是知道的,他们少时还约好一起考科举,在陈家巷的小桥以南上立一座“文武进士牌坊”,如今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平安把堂兄引见给自己的侍卫们,闲得吃饭不用放盐的锦衣卫每天看着自己逐渐消失的腹肌正发愁呢,听说这小子要备考今年的武举,如群狼看到了小羊——练他!

平安站在廊下唏嘘:“哇,还挺燃的。”

被锦衣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的陈平继:“你在那燃个屁呀,快让他们放开我!”

平安不为所动,嘴里念念有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事实证明,强大的求生欲真的可以激发人的潜力,陈平继不但功夫突飞猛进,为了逃避锦衣卫们的蹂躏,情愿赖在书房里做文章,到了九月会试,竟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又在次月的殿试中表现优异,跻身前十,还因相貌太过出众,被皇帝钦点为探花,授予神机营把总一职,负责京畿防务。

陈宅上下张灯结彩,鞭炮锣鼓喧天,平安还特意请来了舞狮和秧歌队助兴,陈琰旧时兵部的同僚及兵马司的许多官员都来庆贺,陈老爷又有机会点外卖了。

陈平继不用急于上任,平安也在翰林院过于悠闲,两人一合计,索性向朝廷告假回乡祭祖。

平安这次学聪明了,撺掇陈老爷一起告假,把他俩“夹带”回去。

陈老爷已经升任工部营缮司主事了,自然也想衣锦还乡风光风光,顺带看北陈家老三吐血的表情,于是三人一拍即合,偷偷滴进村,打枪滴不要。

今年地方官员调动频繁,陈琰忙得头脚倒悬,没空关心家里的祖宗们,等到吏部核准的文书下来,才知道他的亲爹亲儿亲侄子要回老家祭祖了。

经办此事的吏部官员也很无辜,陈阁老的亲爹要请假,他哪有不准的道理?

平安终于如愿以偿在入冬之前“逃离”了京城。

三人在一众锦衣卫的护送下,一路刮风不走,下雪不行,每到一处名胜古迹,都要停下来游览一番,还美其名曰“当做一次‘观风’的机会,了解沿途民情,才能更好的为百姓谋福祉。”

所以半个多月的行程,硬生生走了一个半月,回到陈家巷时,已经临近过年了。

盛安县的官员、士绅、南陈家的族人们自是一番高接远迎,县城的主街都清出来了,恭迎文状元武探花衣锦还乡。

平安认真地规划了一下牌坊的安放位置,过桥先是“状元坊”,然后是“忠义坊”,接下来还要立“父子状元坊”、“武探花坊”和“文武进士坊”。

这样的牌坊,一个家族有一座都是祖宗保佑了,他家有五座!

以后任谁想欺负南陈家,先穿过这五座牌坊,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再说。

当然,牌坊上刻着的可不单单是光辉事迹,牌坊背后朝南的一面,分别刻着“诗礼传家”、“孝义忠节”、“师俭有序”、“抱朴守冲”、“勤廉有德”。

族人可以习武但须谦抑不凌弱小;可以做官但须廉洁不贪民财;可以经商但须诚信不欺童叟……如有违背,必按族规严惩,生则削谱除籍,死则族人共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