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建元六年七月,闽越国发兵进攻南越国。

闽越过起源于战国时期勾践所建立的越国,岁月更迭天地变化,在与楚国的大战后,失去家园的越人在如今的福建北部定居下来,与当地原住民逐渐融合成闽越人。

在秦朝末年,闽越王顺应民心起兵北上,响应中原起义,在楚汉之争中,闽越王无诸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因有此功劳,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

在数十年中,闽越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不安分,四处征战扩土敛财,他们这次的目标,是南越。

南越国是汉朝的藩属国,位置在后世的广东广西一带,相比闽越,南越就弱势许多。

但是南越跟汉朝老大关系好,因此,在受到闽越侵袭的时候,南越迅速上书请求大汉发兵来救援。

刘彻果断决定发兵前往南越,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大行令王恢带领,自豫章郡出发;另一路大军由大农令韩安国率领从会稽郡出发,大军浩浩荡荡,威势逼人。

李盛跟跟着出城玩了一趟,看着旌旗烈烈威风赫赫,再花积分从系统那里看了看闽越和南越的地盘,觉得刘彻是有点太兴奋了——他觉得闽越那些兵力配不上这么大的阵势。

不过李盛也理解刘彻的心情,压在头上的窦太皇太后没了,大权在握,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时候,这会儿闽越自己找死怼上来,那可不正好撞在刘彻的枪口上嘛。

三年前闽越围攻东瓯,刘彻只能持天子使节,令郡县兵力前往援救,顾忌太多,他连虎符都不肯轻易动用,如今既然已经无所顾忌,刘彻自然是要大发兵力,摧城压阵,打定了主意要好好打一场,拿闽越来立立威风,震慑一下周边的小国。

可惜,闽越没给刘彻这个机会——大汉一出兵,他们火速滑跪了。

闽越王的弟弟发动政变,把闽越王的人头送到了汉军大帐王恢处。

王恢见此局面,暂且按兵不动,迅速遣使把闽越王的首级送往长安,请求天子的下一步命令。

而就在此时,远在长安的刘彻正黑着脸看淮南王刘安送来的书信。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算起来,是刘彻的叔父。

刘彻并不喜欢这位叔父,一来,政治立场不一致——刘安与窦太后一样,是黄老之学的支持者,刘彻刚即位的时候,刘安还曾多次与窦太后谈论黄老之学。

二来,这位皇叔雅好读书,善为文辞,流誉天下,颇有民心,还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在王府。

哪个皇帝会喜欢一个名声好才华高,还爱招揽人才的实权藩王呢?

何况,刘安这一封书信也让刘彻很不开心——刘安在信中上言,道闽越、南越这些小国有纠纷,只需要天子派遣使者去居中调停就够了,他们必然羞愧停战,何必兴兵作战,劳民伤财呢?且一旦交兵的先例,只恐将来战乱又起,百姓不得安宁啊。

李盛蹲在旁边的架子上,就看着刘彻的脸色立马沉了下去,于是他也飞过去一起看。

“你看得懂啊?真是跟小孩儿一样,看见什么都要凑热闹。”虽然这样说,但刘彻还是哄孩子似的,把帛书往旁边放了放。

李盛扭头啾啾叫了两声,伸出翅膀捂住刘彻的嘴,认真看起来。

这一看,李盛跟刘彻一样,对淮南王的观点嗤之以鼻。

见着大金雕无趣地拍拍翅膀飞走了,刘彻也哼笑一声,把帛书往旁边一扔,对旁边的近臣道:“淮南王真是老糊涂了。”

李盛在旁边赞同地点点头,可不是糊涂吗?

眼见着闽越狼子野心,打了这个打那个,岂是“喻以大义”就能教化劝诫的?人家憋着劲儿要称王称霸呢!

还说什么“恐天下兵乱再起”,这就是远离中央,不能及时领会领导精神的弊端了。

刘彻沉寂了这好几年,在上林苑训练兵士排演阵法选拔年轻将官,就是为了征伐匈奴平定国境,为人君者,岂有为避战乱而退却,苟求一时和平之理?

这会儿大军早就发出去了,淮南王再说也无用,何况,刘彻根本不理会。

很快,闽越王的首级送来了长安。

得知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压服闽越,刘彻当即下令罢兵,对于王恢请示如何处置闽越国,刘彻亲自写了诏书。

李盛蹲在桌边看着刘彻写,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感叹,怪不得后世都说,你老刘家世代皇帝都是天选政治家,你小子是真损啊!

讲道理,既然闽越王的弟弟杀了王兄投诚大汉,那这王位就该轮着他了。

可惜,刘彻他不讲理啊!

除了下令以闽越王的弟弟馀善为东越王,刘彻又另外立了一个王室——越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