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第2/3页)
“聂壹是马邑豪强,与县丞、县令也多有往来,此事,匈奴那边也知道,聂壹会假称杀了县丞,届时给匈奴人开城门,以此骗匈奴人进来。”
见刘彻只是沉思不说话,王恢有些着急:“陛下,只要作戏作得好,匈奴人会信的!昔年秦末项梁、项羽叔侄,不就是这样杀了会稽郡守吗?聂壹也有交好的匈奴人,他会买通那人,在单于面前陈情,力求说动匈奴入套。”
——秦末各地起义,会稽郡守殷通意欲用项梁为将军,顺应大势,起兵反秦,但项梁却不想屈居人下,于是先假装答应取得殷通的信任,假称去找人,令项羽靠近郡守,借机杀了郡守,随后占了会稽郡,有了起家的八千吴中子弟兵。
可见,在古代,当地豪强与地方长官之间,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客观事实推断,聂壹对军臣单于说自己杀了县丞,也并非是无稽之谈,这件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只要军臣单于动了心,一切都好说了。
刘彻让人先下去,他要好好想一想。
王恢行礼告退,李盛在院子里看着,觉得王恢有点急躁不安啊。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若是此事能成,那他王恢便是首倡大功,将来论功行赏,封爵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上?
李盛望着王恢的背影,世事无常,事与愿违啊。
历史上的王恢不但没能借此机会封爵,反而丢了性命。
在真正的历史上,聂壹确实说动了军臣单于来马邑,刘彻也安排好了伏兵,但是,单于在进入关隘之前,却看见牛羊遍布原野却无人看管,这显然不正常,于是他心生警惕,捉了一名尉史,这尉史便把汉国计划托盘而出,军臣单于即刻回返。
当时的王恢被安排负责袭击匈奴辎重,在最后方,当匈奴潜逃的时候,他应该是离着匈奴大军最近的。
按照常理,王恢完全可以就近率军迎战,拖住匈奴,只要能拖到汉军主力追来,不说大胜,但也能跟匈奴打个有来有回。
再退一步,就算留不下匈奴,也能留下他们的辎重粮草。
然而,王恢没有,他认为自己的职责不包括追击,且当时他的只有三万人,根本抵挡不住匈奴的十万大军,于是,他什么都没做,眼睁睁地看着十万匈奴人跑了。
李盛都觉得纳闷,十万人啊,从他眼皮子底下跑,最少也得跑一刻钟吧,哪怕你最后截断后方打一会儿呢,也算是有点儿作为,手里好歹握着三万人呢。
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了,若是卫青,应该会谨慎计算,要么从中位截断,要么从侧方射箭,总之,一定会尽量给匈奴造成最大程度的伤害;若是霍去病,就更莽了。
本来就够烦了,王恢的消极态度更是彻底惹恼了刘彻。
当时的刘彻,是踌躇满志,带了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这是什么概念?汉武帝一朝,对匈奴用兵不到二十次,兵力也都在十万人左右,三十万人,刘彻这是把家底儿都压上,打算一把梭哈了,满心都是想着一场大胜,但是结果呢?
三十万人啊!人吃马嚼,调兵遣将、兵甲武器,白折腾了一回,就这么看着匈奴人从眼皮子底下逃了。
刘彻简直气到爆炸,他是多要面子的人啊!
愤怒的天子不肯接受王恢的辩驳,他认为,王恢首倡此议,却在匈奴人潜逃时如此畏首畏尾不肯追赶,以至于到了如此局面!
“马邑之谋”的破产,以王恢自杀结局,自此,汗匈两国之间虚假的和平也维持不下去了,开始了数年的争斗杀伐。
李盛扇动翅膀回了正殿,刘彻正在看着地图出神,大金雕飞过来,他条件反射一般伸出左臂接住。
“阿曜,你看,马邑周边三面环山,南、西、北三面分别被黑陀山、句注山、神头山、契吴山围住,东南面又有一条大河,若是匈奴人入套,确实可以提前埋伏大军,待匈奴入城,即可迅速成包围之势。”
刘彻纠结得不得了,抱住大金雕摸摸他的尾羽。
李盛也在想,其实他认为,马邑之谋的失败,也并非只因为那些破绽,三十万大军进驻马邑周边,难道周边的林木河流、山坡小径都毫无痕迹?军臣单于难道真的毫无察觉吗?他们可是马背上的民族,在草原上是依靠天时地形来迁徙求生的啊。
他猜测,军臣单于应该是在来马邑的路上就有所怀疑,到最后看见了那些无人看管的牛羊,彻底反应过来了。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值得再去试一次。
就算匈奴不入城,大单于率领着远少于汉军的兵力进入了马邑周围,这场谋略就已经胜了大半,只要汉军把战线拉长,埋伏地更近,让后方兵力更多,或者在山谷两侧埋伏上足够多的弓箭手火箭手,这场仗,也能留下至少一半匈奴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