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说起大宛这个国家,就不得不提起提起汉朝的马政,说到底,大汉与大宛之间的最大矛盾,还是因为马。

大汉建立之初,因为连年征战,国内马匹消耗巨大,以至于刘邦刚登基的时候,连天子的车架都寻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好马,民间一匹马价值高达一百金。

要知道,卫青第一次打赢了仗回来,刘彻的赏赐也就只有两千金。

匈奴虎踞边境时常劫掠,而中原却是人少马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自汉初以来,马政就一直是历代皇帝极为重视的问题。

文帝时,百姓若能为国家养成一匹马,可以免除三人徭役,彼时,第九级爵位也就只能免一人徭役而已;

景帝时,在西北边境设立养马苑三十六所,养马的官员达到了三万人。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代皇帝悉心关照,到了刘彻登基时,国内的马匹已经能供给二十万大军同时开战,粗略估计,马匹数量可达五十万。

也正因为如此,刘彻登基后才能毫无顾虑地与匈奴翻脸频繁开战,汉兴以来七十年积蕴,为刘彻抗击匈奴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而马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十年间汉匈大战,不光打空了国库,打少了青壮,马匹数量更是断崖式下跌,元狩四年汉匈绝幕大战,十四万马匹走上战场,从沙漠中走回来的,却只有不足六万,可见马匹损耗之大。

马匹数量,和兵卒数量一样,是国家战斗力的象征,刘彻开始不停地下诏令鼓励民间养马,但这一次,除了要繁殖马匹增加数量,刘彻开始着手改良马种。

中原马体型比较小,四肢短,刘彻眼馋匈奴良马很久了,数十年间,靠着战场俘获和关市购买,也获得了不少匈奴的草原大马,后来与乌孙交好,也有不少乌孙马流入中原。

随着西域使者回中原,刘彻得知,大宛,恰好就有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以刘彻“朕想要,朕得到”的霸王性子,他听了这话,就非得把汗血宝马弄到手不可。

但大宛,却不是很情愿交出宝马,汉朝使者去往大宛,奉上金银财宝茶叶丝绸,想换取宝马,但大宛却总是推脱,更有甚者,还把国内的好马都藏起来不予示人。

刘彻就很不开心,觉得大宛太小气,不给他面子。

大宛也有使者来往中原,刘彻向来是喜欢摆场面的性格,每次有使者来,都“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累,以示汉之广大”。

他自己大大方方的,大宛却给他耍心眼,他又不是强要,都是拿财宝换的。

可是,别说带回宝马了,大宛连见都不让见。

刘彻不由得憋气,这要是个离得近的小国,这会儿就该大军压境了,但是大宛离得太远了,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方向,与中原相隔万里,比昔日的匈奴单于王帐都还更远。

远攻他国,不是小事,于是刘彻想了想,忍了忍,憋着气继续派使者持千金,又以纯金打造一匹等身高的金马,打算以此交易汗血宝马。

这算是很有诚意了,甚至在刘彻看来,已经是他屈尊下礼了。

但是大宛国人家就是不愿意!

不但不同意交易宝马,甚至还多有强辞侮辱之语,汉朝使者在哪儿受过这种气?于是当场砸烂金马愤怒离去,临幸前还放了狠话:“以我国之威,驱匈奴,逐南越,收朝鲜,交乌孙,大王今日之尊,安乐快然,焉知来日之祸耶!”

大宛也很愤怒,于是大宛王暗令东边的郁成王在中途截杀汉使,还劫掠了所有财物,包括那匹贵重的纯金大马。

——这无异于和汉朝宣战。

其实大宛在动手之前也是很理智地思考过的,但他们觉得,汉朝距此万里之遥,其中艰难险阻,汉朝皇帝不会为了一匹马轻易发动战争。

——他们猜错了。

刘彻得知消息,当即大怒,传令召集大臣商议对大宛出兵,这其中,肯定要征集一下那些曾经出使西域的使者的意见。

其中有一个使者,非常自信道:大宛兵弱,只需三千骑兵,兵到弓开,便可灭国复仇了。

围观的大金雕上去就给了他一翅膀:闭嘴吧你!

再一看,刘彻还很认可:汉军之前打过楼兰,七百汉军就俘虏了楼兰王,大宛估计也差不多。

大金雕又一翅膀呼在铲屎官桌子上:你也闭嘴!

楼兰总人口才一万四千人,总兵力三千;大宛是三十万人口,精兵六万。

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好不好!

于是刘彻又传召了更多使者,终于探听到了大宛的大致情况,于是发兵八万,交给霍去病领兵而行。

霍去病带上了儿子霍嬗,韩说一看,也把侄子韩颂带上了,此外还有李广利,也就是近几年盛宠的李夫人的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