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第2/3页)
自从商鞅变法秦国强势崛起,秦昭王已经很久没有被这样愚弄过了,一时间羞愤难当。
秦国这是赔了兵将,还没打下城池,在六国间丢了个大脸,于是一怒之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这才有了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前,秦昭王是想让白起再次带兵出战的,但白起态度坚决地表示:这场仗绝对打不赢!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来,半途撤军,秦军士气大伤,不宜短时间内再次频繁出战;二来,赵国以六城之地相结齐国,又结成了抗秦联盟,如果再次攻打,援军必至;三来,一战不成,邯郸必然趁此机会加固城墙囤积粮食武器等,再战的话,难度肯定加倍。
秦昭王听了就很愤怒,于是当即罢免了白起,起用王陵和王龁出战。
但不得不说,盛名之下无虚士,人家白起的战略眼光还是有的,这次果然没打成啊!要不是李盛玩儿命送信回来,就会像是历史上的那样,秦兵死的死降的降,邯郸之战惨败而归。
秦昭王当然是很生气很难过啊,但是秦昭王是个纯纯外耗型君王,有事儿不是先反思自己,绝对是先想别人有没有错。
他把这件事归咎于白起:你要是肯出战,没准儿还能打个平手呢!就是因为你不肯出战,我没办法才只能找王陵他们的,主君有难你却多番推脱,可见不忠不诚!
于是把白起放逐,而后又越想越气,令白起自尽,最终白起在杜邮(也就是咸阳)引剑自杀。
但是,这件事中还有隐藏的第三个人:范雎。
范雎是继任魏冉之后的一位秦国丞相,与魏冉在政见上有非常大的矛盾。
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代表了秦国的外戚旧贵族势力,而范雎主张巩固集中王权,对秦昭王提出了建议:削弱宣太后和魏冉等封君贵族的势力。
秦昭王也确实听从实行了这条政策。
换句话说,魏冉在政斗中的失势败落,成就了范雎作为新任丞相的崛起,两人是积怨甚深。
而白起,是魏冉一手提拔栽培的嫡系,是他在军方势力中最倚重的武将。
那范雎劝说秦王停止攻赵,而后又暗中进言令秦昭王厌弃甚至逼杀白起,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现任总经理范雎看不惯前任死对头魏冉提拔的军方项目总监白起,于是在董事长面前说坏话泼脏水,再加上董事长自己也是个糊涂蛋,硬生生把人逼得免职出走。
范雎对秦国确实是有大功的,他提出的”远交近攻”基本定下了几十年来秦国的外交方针,有效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大业,但是,才高未能免德亏,单纯这件事,可见范雎心胸狭窄。
理顺了这一堆事儿,李盛都不由得怒骂秦昭王一声蠢货,白起这样的将帅之才,又有大功,愣是把人逼死了!
想到白起,李盛都替他憋屈得慌!
想到这,李盛也在窝里待不住了,秦昭王不知道什么时候犯蠢发癫就把白起搞死了,他要回秦宫!
李盛抓了一只黄羊两只野鸡,又辛辛苦苦地用爪子刨了一片野蘑菇,都放进那个之前放毯子的箩筐里,当晚就回了秦宫。
这回不用跳城墙了,他直接去了大门,守门的士兵不认得,但是他们上司的上司的上司一定认得了。
这次又吓跑了两个,李盛已经习惯了:没事,愚蠢的两脚兽,本虎宽恕了你们的胆怯!
人嘛,总是要适应环境的,吓着吓着就习惯了!
大摇大摆地进了嬴子楚的宫室,这会儿子楚还没睡,正在灯下读书,在赵国当了十几年的质子,他的文化课其实是很有缺陷的,虽然吕不韦为他造势,在华阳夫人和安国君面前搞公关立人设的时候,把他夸得才高八斗智谋机变人中龙凤,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还是要多努力多用功的。
李盛叼着筐子进了他的书房,大方地把筐子推到旁边的侍女手里:诺,都是好东西!
他叼出一只野鸡来,又用爪子拍拍筐子里的蘑菇:拿去煮汤!
说真的,不是他吹,秦宫里的食材都未必有他拿来的好。
虎虎视察了书房,看了刻苦读书的嬴子楚,对此项工作表示肯定和支持(野鸡和蘑菇),然后就遛遛达达地出来,绕到后面去找嬴政了,小朋友就睡在赵姬卧室旁边的屋子里,嬴子楚倒是觉得好大儿应该单独一间宫殿才配得上,但是现在他自己都还只个王孙,没资格也没身份,只能先委屈崽崽了!
嬴政身边的侍女太监都认得这只大老虎,很配合得让开,小朋友睡得很香,李盛蹲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把围在外面的一圈防止小公子掉下来的沉香木枕都踹下去,自己跳上去围在了外面充当围挡。
嬴政从小就不喜欢被生人抱着睡,乳母也不喜欢,因此伺候的人只能在旁边看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