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第2/2页)
其实以前确实是这样的,所谓“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韩王安继位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等秦兵再至,那就再割让土地。
以这种方式苟存的韩国,根本没有反抗的勇气,也没有反抗的力量,就这样清醒着看着自己一步步被蚕食。
至于韩国为什么不联合旁边的国家一起对抗秦国,这就是历史原因了。
李盛觉得,韩国韩王这一脉,嗯,怎么说呢,不大聪明的样子,反正没有秦国这一脉宗室聪明。
韩国之前打过两次大败仗。
第一次是岸门之战,韩宣惠王十六年,秦军在修鱼(后世河南原阳县附近)打败了韩军,还俘虏了韩军不少将领,情况危急,韩王想联合楚国,当时的相国叫公仲,他不同意这个策略。
他觉得楚国也不大靠谱,秦国连楚国都想打,而且已经打过几次小仗了,联合楚国,只怕也抗不过秦国。
既然如此,不如干脆通过秦国的宠臣张仪向秦王求和,献给秦王一座城,并请求和秦国一起打楚国。
相比韩国,还是楚国威胁更大,这样一来,秦国不会再对盟友出手,而且打下来的楚国土地,他们也能得些好处,属于是祸水东引了。
韩王听了,有道理啊!于是派公仲去见秦王了。
另一边楚王听闻此事,也很焦虑,商议后拿出了对应策略:他们趁着韩国与秦国刚开始接洽还没正式联军,直接去援救韩国,派使臣,送重礼,发大军,把战车都推出来,并砸钱让消息流转起来,造成一种“楚国举国之力援救韩国”的架势。
这样一来,韩国不好再攻打楚国,秦国估计也会对韩国心生隔阂了。
这是明谋,但也好破,只要韩王抱紧秦国大腿不放,态度坚定地跟着秦国一起去攻打楚国就可以了!
但是韩王糊涂啊,他一听说楚国要来救兵,当时就高兴起来,还派人去秦国召回公仲。
要是楚国帮着打退了秦军,就不用舍去一座城了!
公仲当时就觉得不好,秦军是兵临城下的威胁,楚国只是摇旗呐喊作势派兵,怎能以楚王之虚言,而拒强秦之盛兵呢?
但是韩王执意如此,他也无法。
韩王于是单方面对秦国毁约,转头打算去和楚国联合抗秦了,即后世所称“朝秦暮楚”。
秦王当即大怒:你敢耍我?!!!
于是当即发兵猛攻韩国,韩国打败,割让土地,还被迫把太子仓送入秦国做质子。
之前信誓旦旦的好大哥楚国呢?人家一个救兵都没来。
这场大战后,韩国就已经大受打击,从此开始了对秦国割地求和做小弟的日子。
但是韩国那会儿还有点心气儿,有时候找准机会,也想咸鱼翻翻身。
九年后,秦国和韩国又有了争端,韩魏两国联合抗秦,在韩国伊阙对战秦军,但是吧,韩魏这两国都不想担任主攻,总是相互观望。
战场上打得就是士气,这边畏畏缩缩,秦军领兵的是白起,他可不客气,这一仗,韩魏联军战死二十四万人。
除了长平之战的四十万,这是战国时代战争死亡人数排名第二的大型战役。
韩国自此一蹶不振。
而战事结束后,韩魏两国还互相推诿,两方也由此结仇。
这样说起来,韩国和楚国有旧怨,与魏国也有不愉快,自己实力也不够看,就算主张联军,都拉不起队伍来。
这样的境况下,韩国还一味地苟且偷安,不想着变法图强,只是粉饰太平,那么,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咎由自取了。
李斯去见了韩非。
得知韩国割让南阳,韩非心下一叹,痛苦地闭上眼睛,又是这样。
他心底深处,其实也知道,就算秦国不先攻打韩国,只怕将来也保不住王室宗庙,但是,理智上的认知是一回事,直面这种结局,看着母国一日日凋亡萎缩,他的痛苦不会减轻半分。
“你何必这样自苦呢?”李斯不明白,天下大势不可违逆,韩王安软弱无能,韩非却认不清现实,总是对母国抱有希望。
他当年在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不是颇有见解吗?
或许是因为,韩非毕竟是韩国王室的公子?
李斯自己就对故地毫无留恋,他心中只想着秦王的霸业得成。
“你走吧,我不想见人。”韩非声音嘶哑,眼睛里带着血色。
他望向李斯离去的背影,苦笑一声捂住眼睛,泪水从指间滑落,呵,多么讽刺。
最欣赏他学术思想的,是韩国注定的敌国君主;而与他针锋相对的,是昔年同拜一师的同门知己。
他为韩国,在秦宫树敌无数,宁可舍去自己性命;两军阵前,韩王却是不战而降,拱手献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