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4/5页)
德亨一想也是,就跟他去看了。
这件屋子里零零总总的摆放了几十个小箱子,每一个小箱子里装着一种铜钱,德亨挨个看过去,每一种都上手颠了颠,评价道:“感觉每一种分量都不一样的样子。”
徐潮笑道:“各省铸造有差,自是不一样的。”
德亨看了他一眼,撇嘴道:“哄我玩儿的是不?就是差再多,也不能差到人手都能掂量出来?”
徐潮:“德公爷真是明察秋毫。”
德亨白了他一眼,现在他都有了应激反应了,每当徐潮赞他如何如何,他就觉着这小老儿又要设局了。
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他想多了。
德亨问道:“哪一个是民间私铸的?”
内务府铸造钱币的有司叫“宝钞局”,户部铸造铜币的有司叫“宝泉局”。
这样的铸造钱币的地方,工部还有一个,叫做“宝源局”。
宝源局铸造的铜币银锭,专用来给河工等役夫发放工钱的。
有说工部是清水衙门,还真不是。
那都是三五不懂的外行人说的话,说出来都让工部内部的人发笑。
凡是掌有铸造钱币功能的地方,都不会是清水衙门。
京城三局和各省铸造局所用铜锭都是哪里来的呢?
一为开矿所得。像是云贵等偏远等地因为开采铜矿所引发的动乱时常有之,有报到康熙帝面前的,这些都是规模过大,捂不住的,康熙帝就特地下旨去平乱,更多的是小规模的动乱没有报上来,被当地官员就地给平了。
二为交易所得。交易也分为皇商和民商,民商交易来的铜锭当地省份会有截留,但更多的,是被运到了京城三局;皇商交易所得,没的说的,全都运回京,入宝钞局,若户部和工部有所请,皇帝会再从宝钞局拨,或者直接给皇商下单子,让下一次交易所得运去宝泉局或者宝源局。
可能是因为京三局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这三局铸造的铜币颠在手里都沉甸甸的,分量十足。
但各省铸造的钱币嘛,那差别可就大了。
徐潮随手指了几个箱子,笑道:“这个是山东私钱,这个是山西私钱,这个是云贵私钱……”
德亨一一摸过去,感叹道:“这分量,很实在啊。”
徐潮笑了起来,点头道:“是比省铸的实在。”
德亨好奇问道:“这些皇上都知道吗?”
徐潮:“自是知道的。”
德亨:“皇上怎么处理的?”
徐潮:“康熙四十五年年末,户部缉拿山东铸私钱者回京,皇上谕令:今禁私钱,又不收取,则铸私钱者永无可止矣。令来年征收山东的钱粮,银一两折两千钱,如果没有铜钱了,就按两千之数折铜器,认为不出一年,私钱自尽矣。”
“嘶!”德亨倒抽一口凉气,喃喃道:“山东之民…苦矣。”
徐潮:……
康熙的意思很简单,你山东不是有铜铸私钱吗?好啊,都当做赋税交上来吧。
原本一两银子兑换一千铜钱上下,现在一两银子可换两千铜钱,没有铜钱了,就继续用铜器来折,一直折到没有铜了,民间私钱自然就消失了。
一折二,相当于将山东的赋税加了一倍。
而在这之前,康熙四十三年,山东发了大水,山东灾民到京乞食,还引发了小范围的疟疾瘟疫。
弘晖因此差点小命不保。
康熙帝当时不仅截留了湖广和江南的漕粮赈灾山东,还下令减免了山东接下来两年的赋税,用来恢复民生。
但当两年后发生了民间私铸铜钱案,康熙帝下令,来年康熙四十六年折价铜币算银,相当于加倍收税。
铸造私钱的未必是底层百姓,但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交税的人。
徐潮觑着德亨沉重的脸色,心道有门,他对德亨笑道:“四十六年收到的银钱补了八旗兵丁的借贷亏空,户部销了一笔账,也算是有所得吧。”
德亨闷闷道:“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徐潮从犄角旮旯里摸出一个袋子,一个箱子里摸了两枚铜钱出来,塞进这个袋子里,边塞边跟德亨科普道:“八旗是有自己的官库的,这个德公爷是知道的吧?”
德亨点头:“由各旗都统掌管,怎么了?”
徐潮:“康熙四十二年,为了贴补八旗兵丁战马、刀兵、甲衣所耗费,允许八旗兵丁从官库贷银六百五十余万两,三年后,皇上说‘八旗劲旅为国家根本所系’,应加恩奉养,将尚未还库的近四百万两全部豁免。皇上金口玉言,户部一下子多了四百万的亏空,第二年山东的钱粮一到,这个亏空一下子就补足了。”
德亨眨巴着眼睛,不确定道:“你说的这个借贷,我似是有些印象?”